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马锐:创业路上传承劳模精神

    本文字数:1678

本报记者 丁彬彬 通讯员 赵可 龙腾

“就像我的名字叫‘锐’一样,创业者需要有一股锐气,因为锐气是一种旺盛的、充满活力的气势,如同锋利的刀剑,锋芒毕露。”日前,泗洪县锐翔果蔬种植家庭农场总经理马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1989年出生的马锐,与妻子朱学敏志同道合,2012年大学毕业后,首先结婚建立起小家庭,接着在家乡承包180亩土地种植葡萄,注册泗洪县锐翔果蔬种植家庭农场,从此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自己种植成功后,先后带动100多家农户种植4000多亩葡萄。2019年成立“溪蔓果园葡萄技术推广中心”,指导农户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和夏黑葡萄等,并协助果农销售果品,从葡萄萌芽到葡萄采收,再到果品销售,全流程参与。如今,他们选送的阳光玫瑰葡萄在第十一届“中国南方杯”优质葡萄评比中获得银奖,马锐先后荣获“乡土人才大师”“农村创业导师”等称号,事业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

刚开始种植露天夏黑葡萄时,马锐算是“创业小白”。他一边学一边干,第一年葡萄快成熟时,由于没安装防鸟网,果园里的葡萄被小鸟儿吃了过半。第二年雨水频繁,对葡萄的病害预防不到位,霜霉病和炭疽病大爆发,果子又损耗过半。连续两年的失败,让他认识到农业不是想象的那般容易,必须要学到过硬的种植技术。于是,在第三年的时候,他就关注全国各地的葡萄培训,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当年就去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在北戴河举办的培训,此后又参加了浙江海盐杨治元老师举办的葡萄技术交流会和张家港神园徐卫东老师举办的“葡萄三高培训班”等,认识了葡萄种植界的“大咖”。

创业之路,坎坷而漫长,百炼方成钢。通过自己的不断钻研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他的种植水平得以提升,以后用科学方法种出的葡萄颗粒大、果粉厚、口感好,果商争着要,当年就开始盈利了。后来,他用赚到的钱,把露天葡萄改为大棚葡萄,开始尝试促早种植,使葡萄可以提前2个月上市,实现葡萄价格翻了一倍。就这样像滚雪球一样,赚点钱建点大棚,终于在2017年秋天,建成180亩葡萄园。本想着终于可以轻松了,没想到2018年2月天降暴雪,整整下了两天两夜,积雪把他的大棚全部压塌了,葡萄架和葡萄树也都倒了。看着自己辛苦建起来的葡萄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马锐伤心欲绝。他本想放弃,但心有不甘,决定调整好状态,把园子重新建起来。

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马锐发现做农业不易,对种植技术要求高,而且抵抗气候灾害能力差,与他同时起步的大园区,好多都不干了,但每年也有新农户加入进来。于是,他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葡萄技术推广中心,让种植户避开自己曾经踩过的坑,把种植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我的爷爷是江苏省劳模,父亲是全国劳模,我也要努力成为劳模,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得到传承。”马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满满。2019年,他成立“溪蔓果园葡萄技术推广中心”,把种植葡萄细分为数字化管理,什么时候打头?什么时候摘心?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实施全部流程化、简单化,让大家一目了然,一起种植好葡萄。2019年,他在安徽五河县朱顶镇三塘村帮助5名农户种植200多亩阳光玫瑰葡萄,2021年取得成功,每亩收益超过4万元,在当地引起较大关注,先后将面积扩展到2000多亩。在泗洪,他带动农户种植阳光玫瑰葡萄2000余亩。目前,其团队服务农户超4000亩。随着种植农户越来越多,葡萄产量也越来越大,以致出现了销售困难的局面。于是,他牵头成立了果品销售公司,聘请了专业的包装、分拣团队,把农户的果子分好等级,再销往市场或商场超市,同时对接的销售渠道有北京新发地、嘉兴的水果批发市场、永辉超市、京东等,还在对接葡萄出口资源。并且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冷库进行存储,以便错季销售,更好地帮助果农增收。

“创业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修行。它教会了我坚持与韧性,让我明白,每一个成功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失败与反思。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倾听,无论是市场的声音还是团队的声音,都是推动项目前进不可或缺的力量。此外,保持学习的态度,对新技术、新趋势保持敏感,也是创业路上不可或缺的能力。如今,虽然创业之路依旧充满未知,但我已更加坚定,因为我知道,正是这些挑战与困难,塑造了更加坚韧和成熟的自己。创业,不仅是一场对梦想的追求,更是一次自我超越的旅程。”回顾创业历程,马锐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