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她为什么能在全国竞赛中夺冠?
王孟:将答案书写在日夜兼程的奋斗中
本文字数:1684
受访者 供图
近日,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竞赛落下帷幕。经过层层选拔,这次竞赛共有来自全国检察机关的33支队伍99名选手参赛。竞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综合考察选手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案件审查能力和语言表达、现场应变能力。历经6天激烈角逐,来自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的王孟以总得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夺冠,荣获“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竞赛标兵”。
“这样一场双向奔赴”
初见王孟,她高瘦清朗,大眼睛扑闪着智慧的光芒,聊起业务来十分娴熟。采访中她对法律的精深、语言逻辑的严谨,让人叹服。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检察控申是窗口,也是面向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第一线。办理过多起涉老诈骗案件和涉农民工劳务报酬等纠纷案件的王孟表示,在切实提高检察环节矛盾纠纷化解质效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案件质效,减少信访发生保障案件质效,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发生;二是提高释法说理水平,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充分运用公开听证等方式,把法理、道理、情理讲清楚;三是利用好司法救助等方式,帮助当事人解决生活急困,助推矛盾化解。
基层检察院案件体量较大,电信网络诈骗、盗窃、毒品类犯罪、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案件占比最大。往往,办案者眼中的一起普通案件关系着涉案当事人的一生和多个家庭的幸福。
作为面向基层的控申检察干警,不仅要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更要具备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的司法共情力。有时候,控申的案件很小,小到一句问候、一杯热水就能解决来访群众的怨愤;有时候,控申的案件又很大,大到很多当事人可能因此困顿一生都无法自拔。王孟说,她时刻提醒自己,用心用情,设身处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控申工作也应该是这样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好苗子”成为“真尖兵”
说起王孟,领导和同事们都对她称赞有加。玄武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副主任周金凤是王孟的“师傅”。她说,王孟科班出身,专业对口,虽然刚开始工作经验并不丰富,但她的细致让老检察官叹服,是个好苗子。她介绍说,如果在案件中发现一个问题,王孟不仅四处找资料,还要找老检察官寻根问底,常常从第一间办公室问到最后一间办公室!案件调查中,为了一个证据,为了一份公道,更是不查清楚不罢休!
院领导韩立勇对王孟的工作主动性记忆犹新。2018年,玄武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工伤案件,因挖机司机操作不当导致围墙坍塌,将工地的维修工人砸倒,当场死亡,被定为重大责任事故。从没涉及过这项工作的王孟第一时间写好了简报,得到了省、市检察院采用。“她的笔头很准,并没有把简报写成宣传稿件,这两种稿件撰写要求有所不同,而王孟第一次动笔就是高质量。”彼时,还是研究室主任的韩立勇犹如伯乐发现了千里马。
检察长余红对王孟的努力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回忆说,去年春节院里安排值班,发现王孟大年初一起便连续在班看书学习,这份“定力”不简单。
王孟的优秀和努力大家有目共睹,勤奋学习+实操磨炼,终不负有心人。所以接受记者采访时,余红说,王孟在全国业务竞赛中夺冠是预料之外,却也并不意外。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1994年出生的王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特别的沉稳。检察控申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窗口,检察干警要坚持原则和本位,接访时更要让群众如沐春风。
先后在多个岗位待过的王孟,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2016年进入玄武区检察院,现为四级检察官助理。除了这次获得“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竞赛标兵”荣誉之外,她还获得过南京市检察机关公诉人业务竞赛获“十佳公诉人”的荣誉称号。“检察官助理获得十佳公诉人是很不容易的!” 周金凤说。
总结经验,王孟表示,“一方面是学习不断更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在案件中学习历练,积累办案经验。两者兼顾,追求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当记者问起这次全国业务竞赛中成功夺冠的感受,她感慨地说,首先是要做到业务素能过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就是脚踏实地地学习,不断补足业务短板,精进业务。
生活中的王孟还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一名军嫂。结束每天忙碌的工作后,一下班她又开启了另一种“上班”——带娃。晚上哄孩子睡着后,王孟往往会再拿起专业书,开始挑灯夜读。
本报记者 万森 通讯员 刘松茂 赖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