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呼唤更多的报刊亭回归都市
本文字数:1123
徐曙光
日前,天津市南开区东马路东北角公交车站旁,老赵正在自己的报刊亭前整理着报纸,沉浸在自己的报刊世界里。“虽然如今来买报纸和杂志的人不多,只靠卖报刊也赚不了钱,但我舍不得这些老顾客和老读者,他们每天还能来报刊亭买报,我是最开心的。”比起赚钱,更让老赵开心的是,自己的小报刊亭已经成为一座社区周边的“小小图书馆”、居民读书看报的一个聚集地。
无独有偶,近日,在江苏南通市市区南川园路与工农南路的交会处、金融汇旁,一家崭新的“支棱报亭”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又一抹“邮政绿”点缀城市街景。如今南通市区已经有31家书报亭。这些书报亭都是一位叫周嘉培的市民与志同道合者一起打造的。
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大小城市的街道两旁,城市广场旁边都设有多个报刊亭和报刊宣传窗、阅报栏等,每天都能吸引不少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前往驻足观看,或购买报纸杂志等,这些精神文化宣传设施,成了广大市民的一道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也是城市街头一道靓亮丽的风景线,报刊亭和阅报栏在城市精神文明宣传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当年,笔者每次去省城或外地出差,办完事后,都会寻找当地城市的阅报栏和报刊亭,前往阅报栏前观看当日报纸,或到报刊亭前购买一两份当地报纸和相关杂志,然后拿回到酒店再仔细阅读。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地方为了城市建设和统一规划,或者是因老旧城区改造等需要,不少城市街头巷尾的阅报栏、报刊亭也随之逐渐消失,虽然如今的城市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了,但缺了阅报栏,报刊亭,总让人感觉到美中不足,非常遗憾。再说,市民们也少了一个平时看报读报,购买报刊杂志的好去处。
众所周知,各类报刊及时刊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新闻,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面广、方便阅读等优点。尽管如今电子阅读已相当普及,但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读者仍然沿袭过去那种到阅读栏前读报,上报刊亭购买报刊杂志的习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街头巷尾及时恢复增设一定数量的报刊亭和阅报栏,确实很有必要。
据报道,2020年12月28日,昆明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了《COP15大会昆明市市容环境保障提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实施50个市容环境保障提质提升项目,确保把COP15大会(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最终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在中国昆明成功举办了第一阶段会议)办成具有“中国气派、云南特色、春城风貌、惊艳世界”的国际盛会。其中之一便是报刊亭将重现昆明街头巷尾。
笔者以为,在不影响城市建设,市容市貌的前提下,各地不妨统一规划和设计一批具有艺术气息、设计感的各类亭棚,打造一批集城市公益宣传、报刊售卖、方便市民的一体化亭棚设施等。
希望报刊亭能够重现街头,回归都市,使城市建设与精神文明并举,我们的城市才会更有文化底蕴,更加文明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