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徐工起重机械背后的匠心接力

托起你的“巨臂”的我的手

    本文字数:3590

新中国第一代劳模掌家忠。

51岁的孟献群和24岁的孟凡东,他们用手征服大国重器。

本报记者 洪艳

徐工集团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奠基者、开创者和引领者,也是工程机械行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千亿级龙头企业,而起重机械则是徐工的核心支柱产业。在那些傲然矗立的“钢铁巨人”背后,一代代默默奉献的徐工人用一颗匠心两只手,托起了高擎有力的“臂膀”。

江山代有才人出,开拓者的步履从峥嵘岁月中艰辛走来,后继者稳健的脚步踏出康庄大道,新生代则壮志凌云、迎风飞翔。

新中国第一代劳模掌家忠:我的手中没出过废品

当94岁的掌家忠老人用颤抖的手摸出钥匙,打开紧闭的柜门,取出沉甸甸的盒子,小心翼翼地去掉层层包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劳模奖章。“这是52年的,这是56年的……这是市里的……这是全国的,毛主席颁给我的……”老人虽年事已高,仍清楚地记得每块奖章的来历,布满皱纹的手轻抚着,像捧着珍藏多年的宝贝。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那火热的年代。那时,这双手是多么的有力!

1949年,19岁的掌家忠进入工厂,成为一名锻工。他边工作边学识字,很快就能够画图纸、搞攻关。那时国家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面对大量的锻工活,掌家忠只有一个念头:要在又好又省的基础上,把工作做得又多又快。为了提高锻件质量,他自制锻模,解决了很多生产上的关键问题。“57年,厂里要造15吨的吊车,党委书记召集大伙商议,我就说试试看……白天干活晚上想,多粗?多长?怎么下料?”掌家忠老人激动地回忆说,“一试,成功喽!那个大吊钩,两个人都抬不动。”吊钩的锻造成功,引得胶东、秦皇岛、上海等地的工程师纷纷前来“取经”,连掌家忠技改的模具也被带回去研究。上世纪50年代,掌家忠带领锻工小组年年月月超额完成任务,7年内完成25年的工作量,被称为 “革新大王”,当时的徐州市掀起向掌家忠学习的热潮。60年代,在全国巡回锻造技术比武中,掌家忠每战必胜,“常胜将军”的称号也由此传开。

“锻工就是打铁的,我的手中没出过废品。生产任务那么重,咱不仅不能拖后腿,还要当排头兵。”当了一辈子锻工的掌家忠老人自豪地说,“我没有多少文化,只是个普通的工人,却能被评为劳动模范,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一辈子也忘不了。” 从1949年参加工作到1991年退休至今,第一代全国劳模掌家忠,见证了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再到繁荣发展的时代变迁,也经历了徐州重型机械厂从研制第一台塔式起重机到成为起重机行业引领者的创业历程。每每厂里来人探望,他总是先问起企业的发展近况。老人的言行体力已大不如从前,岁月磨蚀了他的身体,但磨不灭他心中的信念。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掌家忠老人虽已显疲惫,却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五个字:

“劳动最光荣!”

(1957年第一台塔式起重机、1963年中国首台5吨汽车起重机、1976年中国第一台QY16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掌家忠是亲历者之一。)

“金牌工人”孟献群: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徐工是劳模的“摇篮”,培养出许多技能大师。今年51岁的孟献群是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现场技术工程师,是在生产一线锻炼出来的“金牌工人”,他长期扎根最艰苦的岗位,一步步从“门外汉”成长为“土博士”。

工作30年,孟献群始终记着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当年退伍就业时,正是父亲的这句话,让他选择进厂当了一名汽车起重机调试工。对机械设备调试、装配一无所知的他,为了有过硬的技术,边向老师傅请教边自学液压、电器等专业知识。汽车起重机调试很辛苦,露天作业,一人一车,一干就是一天,围着起重机,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几百趟地反复调试。三伏酷暑,车上温度能达到五六十度;数九严寒,戴着的手套都粘到铁板上。而且,调试工的责任很大,这是设备出厂前的最后一关,相当于给这些“钢铁巨人”颁发体检合格证。“这项工作是很细的活,每一个点、每一个工况,都要一步一步地验证。” 憨厚朴实的孟献群对待工作严谨细致,“每一次调试都是技能的积累和体现,技能达不到,就不可以说这车合不合格。通过你的手验证完以后,写下合格两个字,这是一种责任。”

多年的工作积累,孟献群已将产品的性能参数烂熟于心,每一个开关的调整、每一次微动的操控,在他的“手拿把掐”中精准感知,通过他的手调试合格的汽车起重机,约有七八万台,无一差错。技能的提升没有止境,他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工作中,不怕苦不怕难,从小技改、小攻关入手,随着一项项创新成果的绽放,孟献群“土专家”的称呼不胫而走。作为劳模工作室的带头人,他带领创新团队持续攻坚克难,申报多项专利,连续6年参加全国机械工业QC成果发布,获得12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完成产品改进创新454项,创造价值上千万元。

“作为一个工人,自己要是没有一定的技能,适应不了企业的发展。” 孟献群感恩好时代带给产业工人的发展机遇,“企业给员工搭建的平台都是一样的,起点是一样的,终点可能不同的,就看你如何去跑、去学,只有提升了自己的技能,你才能越跑越快,越跑越适应企业的发展。”为了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人,孟献群还成了徐工技师学院的“企业导师”,培养出多名优秀产业工人。作为全国劳模,孟献群深切感受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我们制造的是大国重器,产业工人的技术对产品质量非常重要。我要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带出更多的‘金牌工人’!”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产业工人的手上不乏绝活,不同的岗位作用不同,哪怕拧一个螺丝钉、上一个轮胎,都精益求精。在孟献群眼里,最美的手一定是灵巧又粗糙的,这双手可以和起重机这样的庞然大物“对话”,轻松抬起它的臂膀。

(2002年徐工成功研发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QAY25全地面起重机、2012年徐工重型晋升“全球移动式起重机第一名”、2013年徐工自主研制的“全球第一吊”40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首吊成功——孟献群是亲历者之一。)

“00后”钳工孟凡东:把工作和手艺当作一种信仰

“钳”这个字,在孟凡东眼里就是自己的座右铭:做闪光的金子,品奋斗的甘甜。这个24岁小伙子,他的目标是像徐工集团里许多前辈劳模一样,成为技术“大拿”、技能大师。“大师的路是很艰辛的,要付出很大的心血和汗水,但我不怕。”言语间,孟凡东显示出初生牛犊的闯劲和披荆斩棘的勇气。

在2021年的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孟凡东在5小时40分钟的时间里,手工打磨出工差精度卡在0.01毫米的工件,还预留了20分钟组合装调工件。首次征战全国大赛,便以绝对优势一举夺冠。大家为这位同场竞技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工匠”喝彩,却不知道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整整8个月,他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刻苦训练,光锉刀就练废三四十把。“整个车间的人都走了,只有头上一盏灯,一直练,很枯燥。虎口经常裂,手上的茧子非常厚。”说起那次备赛,孟凡东坚定地说,“当时目标就非常明确,我要比出来,我要练出来。”天道酬勤,洒下的汗水终会被看到。短短三年时间,孟凡东已摘得20多个奖项,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进入徐工重型工作后,孟凡东的第一份工作是装配起重臂伸臂。起重臂中有很多零件,内部空间逼仄、狭长,需要人蹲着小碎步前进,他要将液压管路、电气线路与起重机转台对接,还要爬到基本臂最末端刷抹润滑油脂。因为身上常常满是汗水和油污,朋友们戏称他是“油腻”小青年。还别说,这个小青年干起活来可是有点一根筋,爱学习爱“折腾”,工作从不打折扣。有一次,一款新型起重机在调试时,仪表屏幕上信号异常地跳了一下,便没了踪迹。这个微妙的变化被孟凡东捕捉到了,一连几天,他和师傅将起重机的控制逻辑、电流、液压排查了个遍,还是一头雾水。“从我们手中出去的产品不能有问题。”孟凡东的执拗劲又上来了,他爬到起重机大臂里,拿着卡尺丈量各个零部件,终于发现是控制臂销的传感器外扩了约2毫米。随后,他们将传感器内移,果然能让它准确地捕捉起重臂的运动信号,控制起重臂的伸缩。面对满手的油污,孟凡东说:“能够突破自己瓶颈,实打实地扎根一线,手把手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手是最美的手。”

作为徐工集团产业工人队伍里的后起之秀,孟凡东为自己能够成为徐工“重器强国”传奇故事里的一员而自豪。“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做一台属于自己的变形金刚。”孟凡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男孩子嘛,喜欢机械零件。”参加工作以后,每天和汽车起重机打交道,那个爱鼓捣爱手工制作的男孩已经实现了当年的梦想。现在,他有自己新的梦想:“把工作和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做到极致。作为‘00’后,我想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2021年徐工一举跃升至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三位、2023年徐工正式启动智改数转项目——孟凡东是亲历者之一。)

伫立潮头,回望来时路,徐工从当年的上下求索到如今的享誉全球,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征途。从94岁的掌家忠到24岁的孟凡东,徐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精神已经传承了四代人。薪火不灭,劳动者用双手铸造的辉煌,留在时代的记忆中。徐工所走过的路,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自力更生矢志不渝的奋斗之路,是中国力量由弱变强的强国之路。生生不息的奋斗者,目光坚毅、理想远大,他们将书写 “中国装备,装备世界”的新篇章。

扫码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