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这届年轻人“去班味”有新招
本文字数:1284
下班以后,除了躺在床上玩手机还能做什么?按“主题月”规划生活、报名“青年夜校”……年轻人用新鲜、专注、不设限的活动缓解“精神疲惫”,他们青睐的“下班新生活计划”正在社交媒体上兴起。
学习了一个月汉服文化后,这个月,小枫(化名)开始钻研厨艺——为每个月设定“主题”,一个月内把下班后的碎片时间都投入于此。
小枫从一则关于“主题月生活法”的分享帖中获得启发。这位分享者描述了自己的经历,一年前,公司与家组成了她“两点一线”的生活,这一度让她“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她开始尝试“主题月生活法”,先后选择了“女性主义学习”“假装自己是个家居博主”等主题。
“月度主题从刻意引导逐渐过渡到自然而然的习惯,她的专注力得到了提高,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间也在延长,生活重新回到了她的掌控之中……”这则几百字的分享,收获点赞量4.5万、收藏量3.6万,与之相关的视频播放量达到近150万,评论数超过3000条。
像小枫一样,9万余位“探索者”聚集在豆瓣小组“下班新生活计划”中。小组介绍“八小时上班,八小时睡觉,剩下的八个小时留给真正想做的事、开启我们新的人生”,触动许多年轻人的心灵。他们分享阅读、逛公园、学习新技能的心得,还有人日更计划和感想,努力让自己下班后的生活充实起来。
下班时间本不富余,他们为何热衷制订计划,给自己增加额外的“任务”呢?在月下(化名)看来,她在做一个“抢时间的游戏”,把自己从“公司打工—在家躺平”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里解放出来。她将自己的生活分为多个板块,包括身体健康、亲密关系、工作赚钱、自我实现、兴趣爱好等。她认为需要在下班后做点什么,满足自己的多维需求,比如花一个月找各种关于神经科学的课程学习,或者用一个月尝试科学美白。
一些实践者表示,下班给自己制订计划,并不是对生活的命令或束缚,而是为生活确立优先级,赋予生活新的“仪式感”,“完成这件事就是目标本身”成为他们的共鸣。
“对生活多维度的探索能让闲暇时间更有价值感和充实感,满足年轻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这种“生活仪式”突出一种确定感和秩序感,进而调整个体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桂勇表示,日常工作的“卷”与“累”让年轻人产生了“精神疲惫”,在职场环境中以财富多寡、社会地位作为价值评判的主流话语,无法为青年提供对抗价值贫瘠和意义空洞的思想资源。
充实内心、追求自我的精神需要催生了旺盛的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让年轻人以一种崭新姿态迎接下班后的生活,但治愈“精神疲惫”还需要解决更本质的问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寻求更多价值感和意义感?复旦大学辅导员简单单认为,年轻人应在“我喜欢”与“我适合”中找到生涯规划的连接点,而非陷于单一标准,随波逐流。
也有网友质疑,用“主题月生活法”体验一个月、报一个“夜校班”学习一段时间、培养一个时下火热的兴趣爱好,是不是有跟风之嫌?答案显而易见:长久的积极性源于真正的热爱,而找到这份热爱,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尝试。
张思宁认为,探索下班后的生活应保持想象力,保持它和长期目标建立联结的可能性,可以从多元主题中找到能够长期深耕的志业。
刘艺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