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买书记
本文字数:1409
黄晓平
好像是受了什么刺激似的,最近买书买上了瘾。月月买,周周买,一直没有停止过。有朋友好久不见,遇见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还像以前那样买书吗?我会笑笑告诉他,还买。上周在南图读到一本《金陵往事》,觉得蛮有意思的,回家后就上了孔夫子网,花了五折的钱买回了一本还未拆封全新的,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赚了。结果在书橱里发现家里早已经有了。
经常写些小文章,书是必须买的。没有书怎么写文章?除了专业的书之外,我的体会是读书分两类,一类是快餐型的,这类书属于闲书,应时景,随潮流,附庸风雅。比如蒋勋的《生活十讲》、夏坚勇的《绍兴十二年》等等。还有一类就是滋养型的,打基础、长见识、提高学问修养水平的。比如中西方的各类名著,深奥、经典、经久不衰。
为了写文章而读书,未免有点急功近利。但多读点书总是一件好事。为了写秋天,我买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了写乡村,我买了南帆的《村庄笔记》;为了写好散文,我买了《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至于写作水平是否提高我不知道,但这些书倒是认认真真地读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买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上个月的南京书展又激起了我的买书欲望。一进展厅,就看见一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图册《无尽藏》。这是配合南京博物院六月特展“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而出版的。其实,那次展览我也是去看了的。但是画展现场人山人海,根本容不得你仔细揣摩。在仅有的两幅苏轼真迹的画前,排起的长队一眼望不到边。只能是匆匆走了个过场,权当到此一游。没想到出版社这么短的时间内竟然出版了这次特展的画册,心想,作为补偿,买回家慢慢品鉴吧。一打听,还有意外之喜。一旁的展台管理员告诉我,这是刚刚从出版社调配过来参展的,打对折出售。另外还赠送了一只文创布袋。
另一旁的展位上放着的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本台湾学者陈世昌所著《台湾战后七十年》。无独有偶,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茅家琦先生曾于1988年和1991年相继出版了《台湾三十年(1949~1979)》和《八十年代的台湾》两部专著,这是海峡两岸首次出版的当代台湾通史,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强烈反响。时至今日,三十多年过去了,台湾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整个世界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把《台湾三十年(1949~1979)》和《台湾战后七十年》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读,应该是一个既有历史意义又具有时代价值的鲜活比照。
书展的中央大厅主要是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展柜,大概是暑期的缘故,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家长们带着孩子左穿右拐,个个汗流浃背。最吸引我的,是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大开本精装五本的中国历代美术书法经典集,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绝对是一套好书。但厚厚的五大本,实在有点重,我挑了《山水卷》和《书法卷》两册去结账,没想到书是再版,打四折,这么好的书,如果不把它们全部买回去,实在有点对不起编者和出版社。于是,我回过头去,把剩余的《人物卷》《花鸟卷》和《线描卷》也拿了,让收银员将书捆扎好,拎着沉重的一大包书,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书展。
最近一次买江苏凤凰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有声双语经典丛书》,还闹出一点误会。那是一套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少儿读物。有《爱丽丝梦游仙境》《鲁滨逊漂流记》《巴黎圣母院》等等,共三十二册。可扫描二维码,打开APP,只有英语播放,无法收听中文。打电话给出版社,对方说,收听中文,还需下载一个音频软件,或者登录译林出版社网站……,我听了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只得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