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一架绣绷,十指春风
周武珍:飞针走线,绣出艺术人生
本文字数:1979
□ 陈刚 柯高阳
传授仿真绣技艺
绣品《千里江山图》一角
绣品《姑苏繁华图》局部
绣品《朝元图》
南通仿真绣是苏绣的一个流派,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刺绣艺术,由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吴县人(今苏州)沈寿独创,也称作沈绣,以刺绣来表现物象的光影、色彩,使之达到仿真、逼肖的艺术效果,以人物绣见长。南通沈绣传承人周武珍,1976年开始刺绣,是为数不多的“神针”之一,作品蝉联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十连冠”,获江苏省民间文艺最高奖“迎春花奖”,荣获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等荣誉称号。
喜欢仿真绣之美
1976年,16岁的周武珍报名参加原天补镇宝兴村绣花厂, 3个月后就能参与衣服腰带成品的绣制,半年后就能独立绣制成品,她深深地喜欢上仿真绣,并得到仿真绣第三代传人徐兰珍喜爱。徐兰珍看好这位心灵手巧、对颜色敏感有“坐劲”的小姑娘,悉心指导她钻研配色、劈丝等技艺,掌握18种基本针法。
一根头发的直径大约0.04—0.05毫米,一根蚕丝的直径约为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一半。周武珍的绣艺不断长进,眼力更加精准,她将针尖对准蚕丝线中部,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被劈成1/16的丝线到底有多细?其松弛时无形,拉紧时乍现。将一缕这样的细丝线置于沏好茶的杯子上,丝线随蒸汽上下翻飞、起舞。周武珍刻苦训练能劈到一根蚕丝的1/160。
传承非遗技艺
2008年,南通仿真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讯传来,当年的绣娘们聚到一起,成立了海门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会,48岁的周武珍作为发起人之一担任副会长,与绣娘们一起迎来人生第二春。
作为骨干与当年最年轻的绣娘,周武珍鼓励“生手”动起来,慢慢变“熟手”。绣花容易配色难,要熟知色相、色阶和传统文人画的用色,才能在多达1500多个色号里,挑选出最接近原画颜色的丝线,让线与线的搭配和谐,色线深浅过渡自然。配色这“大活”自然是周武珍的,她得领先一步确保这个刺绣根基稳固。
2010年,海门要以仿真绣题材作品参展上海世博会。周武珍召集了唐兰菊等当年7位小姐妹,10月开绣,整整4个月三班倒日夜不休,创作出19幅作品在世博会中国小城镇馆展出,海门仿真绣首次亮相世界,同年这些作品在中国第五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优秀绣娘不仅要具备娴熟高超的绣技,还要具备绘画、书法、色彩、摄影、雕塑等较高的综合艺术修养。”周武珍绣过的作品包含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佛像、名画、长卷等,题材多样、风格迥异,屡屡获大奖。
绣惯了独幅作品,周武珍爱上了仿真绣“长卷”创作,这更显功力与“思想”,更受高端收藏市场青睐。周武珍绣的第一个长卷是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官员韩熙载家一次完整的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
为突出作品的与众不同,周武珍对该作品绣制的针法和技巧进行改进,对同一平面的图案,运用“同进技术”进行绣制,即在绣制中,底色和图案同时进行,而非绣完底色后再在底色的上面绣制图案,这对绣娘的刺绣功底和技术要求极高。
在长达6个多月的试样之后,小样达到成品要求,整幅作品才开始进行绣制。绣制过程中,对画面中的器物、家具等都要求还原当时达官贵人家中所陈设的器物特色,同时结合仿真绣的要求,做到明暗色、高低光的融合,该作品历时6年绣制完成,堪称绝品。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著名大画家黄公望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2011年,周武珍看到“合璧”展出的消息,就萌发了要绣制这条举世长卷的想法。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她带领团队用平绣虚实针法,结合乱针绣中的套针、整散针、齐针等几十种针法,用黑、白、绿灰、水灰等多种色线,每一色线从浅至深又多达20多个色级,按画面景物的颜色、层次、光影明暗、丝理转折绣制而成,长卷的成功创作让周武珍团队蜚声长三角乃至全国。
培养仿真绣传人
作为南通仿真绣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武珍每周到海门中专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她利用寒暑假,在老家附近给中小学生免费培训达800多人次,还在城区免费招徒多人,学习仿真绣,热爱仿真绣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新秀盛红燕等获省级金奖,周武珍的儿子郁宗翰独立作品也多次斩获各级奖项。
周武珍抛开男性不刺绣的旧观念,收儿子郁宗翰为徒。儿子白天上班没有时间学习,她就利用双休日、早晚教学。10多年下来,郁宗翰勤学苦练,学到了妈妈的真本领。最近周武珍团队完成《百鸟朝凤》创作,郁宗翰功不可没。
在绣制《百鸟朝凤》时,郁宗翰翻阅大量的古籍善本与网络资料,了解到人们的颜色喜好,总结出古朴颜色配色的诀窍,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做出了该长卷的配色色谱。每一幅绣品,每一条长卷,郁宗翰都是这样用心对待,用心感受,与作者隔空对话,与时光握手,吃透原作绘画长卷的背景、创作经过等。长卷作品接连不断的成功创作,让周武珍深感欣慰。郁宗翰身为“绣郎”很是自豪:“虽然手指不像绣娘细长,但只要十指连着甘于担当的‘心’,就能将这门优秀技术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