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汪东:特种鱼“游”出一片新商机
本文字数:1173
汪东在给鱼喂食。
8月的仪征铜山,草木葳蕤,如诗如画。山脚下,一个由胭脂鱼、西伯利亚鲟、鸭嘴鱼、长吻鮠等特种鱼类组成的“水底世界”,成为集垂钓、餐饮、游玩于一体的团建基地,也是当地农文旅娱融合发展的点睛之笔。这个基地就是返乡创业的仪征人汪东创办的东来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
“80后”汪东原本是一位网络工程师,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对鱼类养殖一窍不通。2007年,汪东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返乡创业,挑战特种水产养殖。他先后尝试养殖过三文鱼、柳根鱼、沙塘鳢、漠斑牙鲆等多个特种鱼,都因为成活率低、收益不高等各种原因而放弃。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现在以四大家鱼、胭脂鱼、长吻鮠为主导,西伯利亚鲟、鸭嘴鱼等深加工、进军餐饮市场的综合发展模式。
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汪东的创业之路充满了崎岖和坎坷,也收获了成功和喜悦。2016年,养殖基地曾发生过增氧机浮球漏水,导致增氧机翻滚而电机进水,塘内超过万斤鳊鱼损失殆尽。2019年的一个夏夜,工厂化养殖车间进排水管发生爆裂,数千斤原本活蹦乱跳的鲟鱼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多起事故发生后,汪东很快就在养殖区域增设了保护和报警等设施,比如在水面上安装溶解氧报警器,这些系统和设施成为基地的“安全守护神”。
如今,走进东来渔业养殖车间,清澈见底的养殖池中,一条条色泽光亮的鱼在池子里逍遥游弋,各种珍稀鱼种在养殖池内翻腾跳跃。养殖池内有体型超过成年人的“巨无霸”鲟鱼,有高颜值的胭脂鱼,还有丝滑无鳞的长吻鮠。汪东说,特种鱼虽然极具特色,但是养殖效益与风险并存,为了保证特种鱼的成活率,他根据不同鱼类的生态特点、生长需求以及生活习性,采取特定的养殖方式,最大程度地模拟其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繁殖。
“这是养殖了六七年的西伯利亚鲟鱼,总数近一万条,平均体重达到二三十斤,再过一两年就可以尝试生产鱼子酱……”汪东说,基地得到了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加持,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成为扬州渔业繁育技术创新和渔业现代高新技术的样板基地,也增强了当地渔业生产水平和水产良种产业的整体实力。同时,这里还建有实验室、档案室、标本室,各类检测仪器、渔业机械设备和研发设施齐全。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良种繁育场(胭脂鱼)、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骨干基地。
目前,东来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一个集特种水产苗种繁育、养殖示范、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养殖面积达152亩。除了正常的休闲垂钓以外,他们还和江苏省、扬州市以及仪征市钓鱼协会合作举办各类钓鱼大赛,包括国家级的CAA的四类赛,江苏省的三类赛,以及作为本地的一些工会团建活动场所,每年组织的赛事就能达到十几场。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鱼类品质,并为各类赛事活动做好环境保障,汪东靠特种鱼“游”出了一片新商机。
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