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书影依稀见古人
王 彪
本文字数:1665
当下,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作家李娟比以前更红了,散文集大卖,媒体专访不断,吸引了很多人前往阿勒泰旅行,着实带火了新疆文旅产业。我向来不喜欢凑热闹,偏向老书、古书里寻一片阴凉,读了几本冷门的书,其中有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随笔集《随性而至》。历史深处藏着一个个清凉世界,这本书正好用以躲开盛夏的暑气。
《随性而至》成书于毛姆写出《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等传世著作之后,具有体裁多样性的迷人特征。它是带有浓厚文艺评论色彩的随笔,又是充分彰显了毛姆娴熟小说技艺的纪实作品。我更乐于将其视为后者。现实比虚构更有张力,纪实作品提供了更多真实性所赋予的想象空间。
书中的人物都已作古,然后是毛姆。可是,我们读《随性而至》时,仍能强烈感受到毛姆的气息,更能看到他笔下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细微的心理活动,以及营造出的浓郁的时代氛围。这三个要素如同缺一不可的精气神,让作古之人或古人变得栩栩如生。
林语堂说过,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互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将这句话延伸一下,我们也将想象到书中古人是怎么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
一个人是社会的缩影。我们通过诗歌作品认识一位唐朝诗人时,会不禁遥想他的家世出身、情感生活、交往游历,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文化风尚,毛姆也有意在《忆奥古斯都》中借助奥古斯都的一生,再现十九世纪晚期中上层人士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奥古斯都出身于英国一个古老的教士家族,早年时光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度过。
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旧时代将教士的黑衣披在底层出身的于连身上。这是于连当时最好的选择。与此相似,奥古斯都的家庭也有意将他培养成为一名教士。可是那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走上了写作的道路。青少年时期,他在家人的带领下拜访过华兹华斯、丁尼生,在应邀出席的晚宴上见到过王尔德,留下一笔欧洲文学人物的速写。
社会氛围和文化风尚,是伟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记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维也纳时写道:“一个普通的维也纳市民,每天早上读报时,第一眼看的不是国会的辩论或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而是皇家剧院上演的剧目。”这个细节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那么,奥古斯都生活的时代有着怎样的社会景象呢?那时,《匹克威克外传》正以月刊的形式发表,女眷要躲在更衣室关上房门才敢读。那时,留声机和收音机远未问世。家族成员之间热衷于互通书信,其长度往往十分惊人,以至于无意间将奥古斯都撰写的传记扩充为厚厚的两大卷。星期天的午宴风俗流行一时,最值得提及,这种场合给了健谈的奥古斯都展示风采的机会。
一本名叫《纪念平静的一生》的书让奥古斯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连瑞典王后都对他的书赞赏有加,并称“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它”。
奥古斯都的前半生有多么精彩多姿,他的晚年就有那多暗淡沉沦。老年奥古斯都写的《我一生的故事》前三卷出版后,竟然受到众口一词的猛烈批评。
新的时代已经将奥古斯都遗忘。随着时光流转,他的老朋友如同深秋落叶纷纷谢世,他那些老套的言行规范开始不合时宜,他的作品也失去了当初忠实的读者。奥古斯都连同他的作品也随着以“道德高压、虚伪和社会等级森严”闻名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消逝而死去了。
如果说《忆奥古斯都》回顾了一个远去的时代,那么《苏巴朗》讲述的就是一名画家从寂寂无名到名垂青史的回归。西班牙画家苏巴朗在有生之年,为了生存不得不低头迎合主顾的趣味。他经历了重重不幸,去世多年后,才迎来西班牙人重新发现他的价值,并视之为国家荣耀的那一天。面对世人对苏巴朗的种种误会,毛姆说:“如果这个画家的语言不再能为人们理解,那他就应该知趣地保持沉默,并相信时间会最终对他作出补偿。时间会将伟大从渺小中筛选出来。”时间的筛选机制意味深长,揭示了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当代意义。
书影依稀见古人。古人是今人的古人,今人又是后人的古人。古人的身影散落在书中,映照于似水流年,不管是沉沦,还是涌起,都值得我们在废墟和陈迹中探寻。他们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生活过、悲喜过,依然那么生动,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