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专业吃货”的自我修养

——读《吃着吃着就老了》

阿墨恩

    本文字数:1411

正所谓“吃心绝对”。是的,很多人都爱吃,但称得上“会吃”,且能“吃出名堂”的,屈指可数。“最下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的总导演陈晓卿,绝对算一个。

《吃着吃着就老了》是“国民饭搭子”陈晓卿最新出版的美食随笔集,书中记载了过去四十多年他与“吃”相关的故事。从这些“美味”的往事里,我们也能一窥这个“专业吃货”的自我修养。

永远“为吃疯狂”。 小时候在火车站看着行李等妈妈,会因为骗子 “拿好吃的来带你走”的谎言,失落到疯狂大哭;第一次下馆子,上颚被烫出了水泡,心里却在疯狂赞美那碗“浓得像奶一样,非常鲜”的汤;凌晨觅食之旅,为了寻到“不将就”的那口,可以拖着下班的疲惫身躯疯狂探索到凌晨两点……他刻在基因里的“馋”和对美食疯狂的“赤子之心”,总让自诩为“吃货”的我自愧不如。

美食知识的“人肉搜索引擎”。读这本书,一定要做好随时被知识洗礼的准备,最好还拿出笔和小本本,因为冷不丁就是给你一记“吃货圣经”。出门在外总会遇到一些“美食黑话”,比如“特色”和“口味”,你选的是?别怕,陈晓卿给了科普:“特色”是给外地人的当地风味菜肴,而“口味”则是当地人自己打牙祭时候的选择。不知道你会选哪个,反正知道个中差别之后,我肯定会选择“口味”。还有很多当地人才知道的“接头暗语”: “提黄”,口感要硬点儿;“多青”,多加青菜;“干熘”,少舀汤头;“免红”,不放辣子……学会了,就能像重庆人一样吃“最本地”的小面了。疍家美食和发展、萝卜白菜的历史、小龙虾的失败入侵……他像一个美食“布道者”,用活色生香的美食让我们口舌生津的同时,又风趣幽默地讲述它们的背后故事,让我们既要“吃其然”,也要“吃其所以然”。

吃美食,更“吃人”。如果只拍美食,那大概成了某种食物的宣传片。如果只写美食,则可能成了菜谱或菜单。陈晓卿不论纪录片还是文字中,最动人的部分,除了食物本身,就是它们背后关于人的故事。“食物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黏合剂”,作为一个常常组局或被组局的知名吃货,他更喜欢和能说得来的人一起吃: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利益诉求,甚至没有主动拉关系、交朋友的欲望,就这样自然自在地吃,酒饭才最有滋味。食物对他来说也是“记忆的承载器”,永远能幻化成某一个人:君琴花吃酸汤猪蹄花,会浮现老六;翠清的炒猪肝是妹妹陈晓楠的最爱;提到豆腐干,就不得不提的“干友”罗永浩……像他自己说的“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在这本书中,还能看到纪录片之外,一个幽默的吃货,时不时调侃一下几个“饭友”,“不吃晚饭教”传教士郑渊洁晚餐聚餐时毫无防备地吃掉一盘白松露意面;损一下“掉在马路上,被汽车轧过后,完整镶进柏油里”的北京火烧;或者即使只是写个“死面饼子”的西安泡馍,也会因他“没法看它不断扩张体积、绽放笑容、饱蘸汤汁模样”的幽默词句而掩不住脸上的笑容……

“喜欢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要是和人类本能相关的事情,都不应该是羞耻的”。陈晓卿在书中坦言,也许自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美食家。因为他一直坚持寻找接地气的题材,永远没有办法离开街边小店的气氛。但我永远会被他的烟火气,和对食物最真挚纯粹的热爱打动。就像他的最新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中的他——依旧眼中有光,依然乐此不疲地探索美食和背后的故事,同时又把这份对美食最真挚最纯粹的热爱传递给每个观众。而这大概就是他作为知名“专业吃货”最朴素,又最动人的修养。

很同意罗永浩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的那句,“爱吃的人,永远是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