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岭南美食让人迷

胡笑兰

    本文字数:1388

走麻石板路,穿小巷长街,听粤语呢喃,品客家美食,领略岭南风情无数。深圳楼村的麻石巷我走过很多次,煎堆之类的风物小吃也吃过很多,还有大屏障的荔枝,唱的白话山歌很有客家韵味。楼村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

煎堆便是其一。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原先民祭灶时,敬奉玉皇大帝的仙果。兵匪,战乱,灾患,促使史上华夏子民无数次翻越南岭,衣冠南渡。客家人不停地迁徙,带着中原的文明来到岭之南,煎堆也来到南方。着了胎记的煎堆,与当地的山水相容,成为岭南茶粿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岭南之说,碌堆犹如柚子,粤语说柚子是碌柚,碌与禄同音,碌堆又附着了吉祥的意味。粤地谚语又云“煎堆味一碌,金银满星”,有福禄满满之意。这句吉利话响彻民间,也拂亮人的心。煎堆便顺理成章被叫成碌堆。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赠亲友。”

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一家人围在一起制作传统美食,碌堆就是必不可少的应节食品。碌堆可用作祭祀时的供品,还会用来送礼,祈望来年如碌堆一样圆圆满满,裹金戴银。岭南有“开灯”的习俗,家里生了男孩,正月十五之前是要开灯拜神,报告祖宗的。开灯少不了吃食,一定要有碌堆,碌堆寓意团圆美满,添丁发财。

在楼村琬璧公家塾前,我有幸尝到了现做的碌堆。转身走进一处老旧宅院,宅子青砖灰瓦,木门木窗。楼村已经鲜有本土人住居,他们大都住进了高楼,陈阿婆老两口坚定地留守着他们的老屋。墙上一顶客家凉帽,堂屋有四方桌,竹簸箕里晾着荔枝,屋里的摆设家具还是旧时景。我在外间看见一台土锅灶,上面坐了一只大铁锅。一只油锅、两副油捞,陈阿婆正在现场现做现炸碌堆。她上着一件花色小褂,下穿玄色阔腿裤子,梳了个大如意髻。她在往土灶里添柴。她动作熟练,面容沉静。我惊叹于老阿婆居然还保留了她的土灶台,灶前码满了荔枝树砍成的硬木块。阿婆说荔枝树烧火,炸出来的碌堆也有荔枝香。

碌堆的原料主要是糯米粉、砂糖。糯米粉倒入开水锅,煮成熟粉,加少量糖和生粉,将面团搓揉成团。掐出一块糯米团,两手慢慢将米团捏成杯形,使糯米团中间中空、表皮厚薄均匀,再放入事先炒好的豆蓉馅或花生馅,慢慢收紧表皮,收口处轻轻掐出个“小尾巴”,寓意“添丁”。

油烧滚烫,把包好的碌堆放入油锅中,但见油花四起,又听嗞嗞作响。灶堂里火苗舔舐大铁锅,油花泛荡,香气愈发地浓了起来,空气中飘着油香和米香,荔枝树枝燃烧后的清香。

此时,阿婆两只手各拿油捞,熟练地将碌堆不停翻滚、打圈。而碌堆在经过油锅翻滚后渐渐膨胀,宛若一个金色气球,皮薄、膨胀,色泽金黄。阿婆说,要想碌堆好吃又好看,关键在于面团吹气的技巧,灌气的时候要均匀,一旦空气灌多了,面团就容易被吹破。

几分钟后,炸好的碌堆被捞起,蓬松松圆鼓鼓,表皮焦黄,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咬一口,馅就露了出来,芝麻、核桃、红豆沙,怎一个甜香脆,直叫人一吃停不下来。其间还有气泡的孔,等到凉些,糍糕面就和馅粘在了一起,吃起来又是一种味道,软软糯糯,又多了份嚼劲。果然与别处不同,焦香中带着淡淡的,荔枝木的清香。想必是,此一处的清风,草木,雨水都入了味了。

碌堆窝的传统歌谣依旧传唱:“油麻煮碌堆,越煮越心开,四面银料碌埋来,碌来碌去真好彩,好时好运大发财。”客家妹子,小小年纪就被训练成干农活的好把式,也会制作各种客家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