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读书要有这“五感”

戚舟

    本文字数:956

读书就像养花,从预备将文字播撒在心田的那刻起,就要为汲取知识的硕果而葆有极大热情,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情绪,来全身心投入到读书这件事中,才能确保读得透彻、读得有收获。

首先要有仪式感。古人在读书前都会洗手净面,尤其是在阅读名家经典时,还会沐浴焚香,而后才在洁净的桌面上诵读。如大诗人陆游曾道:“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为表敬仰之意,他读李商隐的诗前必要焚香。“读书焚香”的礼仪延续至今,著名主持人汪涵就认为“点一根檀香,放一段古琴曲,泡一杯好茶”对阅读有益。读书的仪式感并非形式主义,而能使人保持愉悦心情,加强记忆与理解。

其次要有氛围感。这是说为读书营造良好环境,比如在夏日黄昏的庭院,耳畔有习习晚风,远望有一缕夕曛,身后还有鸟语花香,这时捧一本书细细读来,别提有多惬意了。又如下雨的午后,半开着窗,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人窝在卧室里看书,内心无比静谧。清代的《渔樵耕读图》中,溪边草堂里有两人时而静坐读书,时而对窗吟诗,意境十足,正如画中的题跋诗所说:“采樵过野逢田父,理钓临溪听读书。”

还要保持松弛感。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读书并非急于求“金”之事,愈急躁便愈事倍功半。英国作家马特·海格说:“如果想征服生命中的焦虑,就要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呼吸里。”读书亦要如此,把“付出就要有收获”的想法暂搁一边,带着放松心态享受书中的字句,与写作者共鸣,与内在自我对话,会使自己读出文字之外的风景。

学会沉浸式读书。在自我与书本的联结过程中,要构造身临其境的阅读空间,或将自己代入写作者的身份,充分理解对方笔下人物的一言一行,或转换身份为书中角色,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或纯粹作为一个旁观者,走进角色所处生活时空,来一场美妙的隔空对话。我爱极《红楼梦》,每读一遍犹有新景,将自己的思维安插在不同人物身上,去揣测未完的命运,而后思索其命运背后的处世哲学,十分有趣。

最后要有情绪感。读一本书,就像过一种人生,而在他人的人生旅程中,有欢声笑语,自然也有悲伤遗憾,因此要有情绪共鸣,像鱼游大海般,让自己在故事与情绪的汪洋中畅意,该哭就哭,该笑就笑,等合上书卷后,自己也会有所历练和成长。此外,在阅读之外也有保持自我的良好情绪,过于兴奋、低沉、悲愤的情绪都不利于读书,因只有掏空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感知书中的情绪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