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昭君牧羊”有“戏说”之嫌

    本文字数:648

重庆出现“昭君牧羊”雕塑。有人质疑只有“苏武牧羊”,根本没有“昭君牧羊”这个典故,怕是弄错了。三峡广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昭君牧羊”的雕塑已经摆放多年,之所以起名“昭君牧羊”,并不是用典错误,“这个雕塑展现的并不是某个典故,而是对于王昭君在塞外生活场景的描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5月22日《重庆晨报》)

昭君是否牧过羊,现在谁都说不清。一句“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回应,不过是主观臆测罢了。从常识来看,以昭君当时的身份与地位,亲自牧羊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她有这份“雅兴”,恐怕匈奴单于也不会答应。

重庆街头的“昭君牧羊”雕塑引争议,主要是触动了国人心目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固有符号。比如,提到牧羊,首先想到的是苏武;提到雅集,首先想到的是王羲之;提到治水,首先想到的是大禹。同理,昭君的名字千百年来都是跟“出塞”联系在一起的,跟牧羊丝毫不沾边。虽然这样的思维定势并不完全准确,在历史上牧羊、雅集、治水的人并非只有上边提到的几位先贤,出塞的也并非只有昭君一人,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早已成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应当予以充分尊重。

当然,我相信“昭君牧羊”雕塑只是一个灵机一动的创意,并没有颠覆“昭君出塞”历史的意思,但这样的创意未免有“戏说”之嫌,甚至会被质疑为“恶搞”。更何况,现在“昭君牧羊”雕塑出现在公共场所,几乎已经被当地市民当成了“地标”,难免会给公众特别是孩子们带来一些误解甚至是误导。名人雕塑毕竟事涉历史文化,还是应当严谨一点为好。      

乔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