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童谣声中盼过年

王玉美

    本文字数:1746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这首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年节童谣,生动地传递了人们盼望过年的热切心情。

如果说大年是一首律诗,那么腊八,是首联。腊八粥是腊八节的标配,每到腊八日,家家户户都要熬腊八粥吃。在一碗暖暖的腊八粥里,就已有了年的味道。“过了腊八就是年”,接下来的日子,人们几乎每天都在“忙年”,但真正进入春节倒计时的是腊月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是南方的小年。过小年的主要活动是送灶神。灶神之所以受人们敬重那是因为他不仅掌管人们的饮食,赐予人们生活上的便利,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官。因此,送灶神时,要用又粘又甜的糖抹甜灶神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扫房子的传统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特别的是,掸尘时要用稻草和一根比人的身高还长的木棍扎成长扫把,将房子屋梁上、墙角的灰尘和蜘蛛网等脏东西打扫干净。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十五,磨豆腐。”磨豆腐是古老的汉族手工技艺。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的厨房便开始忙碌起来。过去人们在这一天都讲究推磨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豆腐与“头富”音相似,被人们寄予了新年“富贵”的希望。如今这种习俗传承下来,豆腐也就成了节日餐桌上备受青睐的食品。

“二十六,买年肉。”腊月二十六,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没养猪的人家则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在腊月二十六,春节传统民俗就是“割年肉”“炖大肉”。这里的年肉一般是指猪肉,而吃“年肉”就是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因此,吃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腊月二十六的重要内容。

“二十七,洗疚疾。”到了腊月二十七,是大家沐浴洗衣的日子,这天大家都要洗澡、洗衣,以除去一年的晦气,干干净净地迎接来年的新春。疚疾指的是旧病,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的疾病,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腊月二十七洗浴也称为“洗福禄”。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七沐浴洗衣,能洗去烦恼、祛除陈寒,同时净洁身心,来年的福禄便更多,因此又称“洗福禄”。

“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泛指在家里、门前、屋后、窗上等地方,贴上春联、年画、窗花等年节装饰品。腊月二十八贴花花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最早源自古代的“桃符”,这在王安石的古诗《元日》中也有出现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会在岁末年终之际,在桃木板上写下“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再悬挂在门口,寓意辟邪驱灾、迎福纳祥。如今,家家户户会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将过去一年的旧花花撕掉,贴上新花花,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希望来年好运连连。

“二十九,家家有。”腊月二十九,腊味更浓,年味更近。家家户户都会开油锅,炸藕圆子、萝卜圆子、肉圆子、豆腐果、兰花豆、麻花、翻铲、猪耳朵、鱼……因此称之为“家家有”。物质匮乏的年代,“贫油”的生活也因这一天 “家家有”,而变得有滋有味起来。家家飘香味,户户入年中。这天的炊烟是年底盛事的高潮,袅袅地蜿蜒在房顶上的天空里,延续着千年的风俗。

热烈紧张的忙年之后,我们进入大年最高潮——“三十晚上熬一宿。”腊月三十晚上不睡觉,也就是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除夕整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的到来。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它与春节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的意思。人们都要除旧迎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是一首童谣,一首朴素又动听、欢快又喜庆的童谣,一首温暖团聚、传唱不息的童谣。吟唱着忙碌、红火和喜悦,把幸福唱响,把“年味儿”越唱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