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回家过年》:一首短诗共鸣亿万人心

夏同宪

    本文字数:3754

央视“新春诗会”截屏。

诗的力量是无形的,诗的力量是无限的,诗的力量也是神奇的。

一首诗能撼动亿万人的心,这并不是什么神话,诗人大吕的短诗《回家过年》(见文后),就产生了这样神奇的力量。

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在百度,在抖音,在新浪,在今日头条……在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相信有不少读者通过不同渠道读过这首诗。如果从2004年发表时算起,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已经风靡传播了20年。近日,笔者有幸拜访诗歌《回家过年》的作者大吕先生,了解到这首诗的写作与流传的过程。

想起早年间父母亲艰辛哺育的点点滴滴,奔涌的情感难以抑制,写作时眼含热泪一气呵成

大吕,原名吕芳岭。在谈起诗歌《回家过年》的创作过程时,他说,那是2004年春节前夕,时任报社周末编辑部主任的他,为了在过年期间为广大读者营造节日气氛,他和编辑部的同志决定设计一个通栏的祝贺内容,向全省读者问候节日,形式由版面编辑精心设计,文字则由他自己来创作。

大吕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生于苏北农村,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让他深切地体会到父母亲哺育儿女的不易,父亲母亲终年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艰难度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高考制度的恢复让他们家兄弟四人赶上了风云际会的时代大潮,他们一个个考取大学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从农民的儿子,成了奉献国家社会的“国家的人”。大学毕业后,兄弟四人工作在全国各地不同城市不同岗位。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他们一天天成长,通过努力在各自奋斗的岗位都取得了很好成绩。与此同时他们也看到生活在故乡的父亲母亲一天天变老。在一首诗中大吕这样写道,“母亲的衰老是我写不尽的忧伤”。正是怀着对父亲母亲深切的爱,作为儿女,每年春节,他们兄弟几个总会不约而同地从各自工作的城市,天南海北千里奔赴,哪怕冒着风雪严寒,也要回到故乡的偏僻小村,与白发父母团聚,尽人子的一份孝道。

作为诗歌写作爱好者,大学时代的吕芳岭便是标准的“文学青年”,以“江月”“大吕”为笔名在《诗刊》《星星》各类报刊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还曾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得过特等奖的殊荣。凭着创作颇丰的成果,未出校门便加入了作家协会。大学毕业后出版了诗集《献歌》《初恋的情歌》,主编《1991—2000十年袖珍诗历》《青春 友谊 爱情》等多部诗歌选集。从事新闻工作后,爱好不减当年,只是平时新闻采编工作实在太忙,写作便成了“业余”。诗歌《回家过年》的写作正是他积压多年情愫的一次喷涌: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父母亲艰辛地哺育自己的点点滴滴,临近春节愈发思念亲人,奔涌的情感难以抑制,写作时眼含热泪一气呵成。几天后,诗歌《回家过年》便刊登在春节前的《江苏工人报》周末版的一版上。

春节是一年一度回家脚步声最密集的时候,诗歌《回家过年》伴随这种脚步声与亿万回家人的心灵产生了强烈共鸣

“诗歌《回家过年》的流行,受益于手机‘短信拜年’和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的来临。”大吕说。

2004年之前,在香港影视剧中被称为“大哥大”的手机刚刚走近国内寻常百姓,虽说远没有迈入智能时代,但在过年的时候,时尚一族便已经使用手机短信相互拜年了。一条短信一毛钱,但不能超出规定的字数,超过了要另外收费,如果使用彩信,发一条则要收取一元钱。《回家过年》这首诗,饱含深情,易于吟咏,因篇幅短小,节约费用,所以特别适合人们用手机短信拜年。

那时,每逢春节临近,大吕总是特别开心,因为《回家过年》这首小诗又要在铺天盖地的手机拜年的短信中“热闹”一阵子了。有一年春节之前,他的手机收到几位朋友提前给他发来的拜年短信:“回家过年,做个幸福的人,高堂白发,是心灵的故乡。”朋友们提醒他早点回老家过年。只是发出这条短信的人不知道,他们发出的诗句正是摘自大吕创作的诗歌《回家过年》。大吕知道,每年最寒冷的日子里,常与纷飞的雪花“共舞”的,是一年一度回家过年最密集的脚步。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过年情结,是每个归心似箭的回家人的温暖乡愁,更是伴随我们生活的追求与热望。

在与大吕交谈的时候,他在书桌上向笔者展示几十份全国各地近年来转发、引用诗歌《回家过年》的报纸。大吕说,这些报纸只是他能找到的,应该还有更多报纸转载或引用过这首诗。比如,他就在网上看到面向全球华人发行的海外媒体《中华时报》转载过这首诗。看来,诗歌《回家过年》不仅反映了咱们中国人的心声,也表达了全世界华人共同的过年情结。

光明网首页曾以题为《亲历:读懂那颗似箭的归心》的通讯,引用了大吕的这首诗。文章中说,其实咱们中国的社会就是一辆“大列车”,家在哪里,这趟列车的终点就在哪里……中国文明网曾在“在线访谈”栏目“孝道在当代中国”中,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商雨佳,在节目中现场朗诵了《回家过年》的诗句。他们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培育亲情、传播亲情、展现孝道的最好机会。“父母在的地方,是一个叫家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流泪让人心醉的地方。”诗中道出了作为儿女忘不了对父母亲尽孝的心情,只要父母健在,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在春节来临之前,赶回家看望父母。听着格外亲切的乡音,看着时常入梦的故乡山水,与儿时的小伙伴拉拉家常——家,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港湾。

“回家过年”是很多远在异乡游子的一个必然选择,已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密码遗传至今,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而诗歌《回家过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传播。

远离家乡的游子都有剪不断的乡愁和思亲之情,诗歌《回家过年》正深深触动了千千万万“漂泊者”的心灵痛点

现在,无论在百度,在微信视频号,还是在抖音上,只要你键入“吕芳岭 回家过年”几个字,便会跳出几十页的搜索内容。笔者在抖音视频上看到,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用颤巍巍的声音,牙牙学语的儿童用奶声奶气的语调,在各自的账号上发布自己深情朗诵《回家过年》的视频。当然,更多的还有人到中年的大叔,以及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他们在朗诵时,有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他们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十分投入的朗诵,让人十分动容。

大吕介绍,许多人曾经非常熟悉的西祠胡同网站,曾将《回家过年》这首诗在“胡同口”全文置顶,收获点击量高达几十万,成百上千的网友跟帖附上自己的感受。一位跟帖者这样写道:“感谢这首诗的作者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前,给大家带来了这支洋溢着浓浓深情的‘思乡曲’。自己作为离家30多年的游子,此时此刻心中的感受,与诗歌《回家过年》中一词一语竟是那样契合。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代代相传,永远继承!”

谈到这首诗的影响,大吕说,曾有一位女孩在自己的博客上表达了自己特别的感受,让他印象很深。那位女生在博客中说,自己是大学毕业后工作在南方的东北女孩,两年前她的父亲得了重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孝顺的女儿,她还没来得及尽孝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回家过年》表达的正是她心底最想说的话。她说,不管千里万里,今年春节,她一定要回到东北老家,好好陪陪亲人,陪陪母亲……

入选中央电视台“新春诗会”、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朗诵,给诗歌《回家过年》插上更广传播的翅膀

诗歌《回家过年》的多年来流行传播的现象,引起了央视《新春诗会》导演组的注意。2016年2月16日 ,中央电视台“新春诗会”向全世界华人直播,让这首短诗跨越国界,走入世界华人的阅读视野。著名表演艺术家季冠霖女士饱含深情的朗诵,通过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又让世界各地的多少华人眼里噙满热泪。与大吕的《回家过年》同时入选央视《新春诗会》的诗歌作品,阵容可谓十分“豪华”:有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舒婷的《初春》 等名篇佳作。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朗诵、国家电视台强大的影响力,给诗歌《回家过年》插上了更广传播的翅膀。

诗歌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诗歌《回家过年》的流行给许多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作家以启示。生活在南京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杨德祥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八行体诗歌的写作与探索,他很早就注意到这首短诗广为流传的现象。杨德祥认为,诗歌《回家过年》的流行有其深层原因:首先是诗的主题健康,宣扬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孝道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或工作,千千万万农民工兄弟姐妹像候鸟一样远离故土进城打工,有的甚至长年在海外打拼。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容易与当下人们心灵深处的普遍情愫产生“温柔”的碰撞。再就是这首诗语言平实质朴,韵律优美,内在的节奏易于吟诵。《回家过年》的流行让许多所谓的“新锐诗人”感到汗颜,因为他们的写作常常是躲在象牙塔中作无病呻吟,无关普通民众的疾苦,广大读者自然不会买账。他们或许可以从这首浅显、平白的短诗中得到启发。

一年一年,我们回家过年。飞回家乡,飞回母亲的身边,像归巢的乳燕……让我们在诗人大吕的诗歌《回家过年》深情的韵律中迎接又一个新年的到来!

附 诗歌《回家过年》全文:

回家过年

大 吕

一年一年,我们回家过年。

飞回家乡,飞回母亲的身边,

像归巢的乳燕。

一年一年,我们回家过年,

漂泊的游子,回到梦的故园,

感受家的温暖。

父母在的地方,是一个叫家的地方,

是一个让人流泪让人心醉的地方。

回家过年,做个幸福的人,

高堂白发,是心灵的故乡。

今年春节,我们还是

回家过年……

(扫描右方二维码,可以观看著名朗诵艺术家季冠霖在央视“新春诗会”上朗诵诗人大吕《回家过年》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