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冬日的温情糯米粑

庞步高

    本文字数:1076

我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丹桂飘香的小城。江南水乡温润的自然气候,滋养着人们安逸的生活。家乡是一个可以放慢脚步、放松心情的地方。家乡传统特色的小吃数不胜数,美味可口,风味独特。然而,有一道寻常的小吃,历经岁月的洗涤,依然鲜活于记忆的味蕾,令我一直念念不忘。那就是家乡的糯米粑。

糯米粑虽属于汤圆一类,但与汤圆不同的是没有包馅,纯糯米粉制成。家乡的父老乡亲习惯把绿豆、海带丝和糯米粑组合在一起,做成一道独具风味特色的饮食。也有将薯线粉、腊肉与之配合,煮出一锅香气四溢的浓汤。在吃腻了以面条为主食的早晚餐后,吃上一碗糯米粑,无疑是让味蕾大开,比吃上山珍海味还要快乐。

母亲用传统手艺做的糯米粑,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其乐融融的场景让我倍感温馨和幸福。

小时候每年冬天小雪过后,母亲总会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糯米粑,说是吃过后整个冬天都暖暖和和的。头天晚上,母亲将新鲜的糯米先用清水浸泡上4到5个小时,翌日早起,再用石磨磨成米浆。那时我七八岁,抢着去拉磨,母亲则一勺一勺地把泡好的糯米放入盘孔中,在磨盘的转动下,洁白的米浆顺着磨盘凹槽汩汩而下……

糯米浆磨好后,母亲用纱布滤干水分,直至呈黏稠状态,再反复揉搓使之成为不粘手的粉团,然后搓成桂圆样的丸子。搓丸子一般由妹妹跟母亲打下手。妹妹心灵手巧,搓出的丸子与母亲的一样。她们围坐在装糯米粉团的盆子旁,从粉团上揪下一小块,在两个掌心中搓得滚圆。那些搓好的丸子一个个洁白无瑕,一副珠圆玉润的样子。

糯米丸子搓好后,母亲在鼎锅里加上半锅水,放入红薯粉条与腊肉。煮上二十分钟后,再把糯米丸子一股脑地倒入锅内,又煮上十几分钟。掀开锅盖,煮熟的糯米粑与腊肉芳香四溢,氤氲着从厨房一丝丝飘出来,浓香馋得人垂涎欲滴。

这时,母亲把鼎锅从火炉的挂钩上取下来。大声叫喊着“大家都来吃糯米粑啰!”父亲、我、弟弟、妹妹都迫不及待地围在一起,母亲将盛满糯米耙的瓷碗一个一个递给我们。我端着碗跑到院子的梨树下,用竹箸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虽然被烫得嗷嗷直叫,但是仍然经不住美食的诱惑。母亲总是告诫我说,慢慢吃,不要慌,可管大家吃饱吃够。我一连吃了几个,满嘴软糯滑润,随之而来的是绵密柔韧的齿感。这种质朴又纯粹的味道,如冬日里的阳光那么温暖和抚慰人心。

吃了几碗糯米粑,我的肚子胀得滚圆滚圆的,走路都感觉有点吃力。母亲看着我们,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时隔多年,这种神情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抹梦牵魂绕的乡愁与朝思暮想的亲情。

家乡的美食,是我最深的乡愁。一个人,总有些滋味停留在记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最怀念的,还是母亲手工制作的食物和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