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夜游南博,感受“博物馆奇妙夜”

    本文字数:1561

本报记者 徐嵋

夜幕降临,平时入夜悄无声息的南京博物院却灯火通明,夜游南博是怎样的一番感受?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晚,南京博物院首次夜间开放,一院六馆全面打开,记者与当晚入场的5000多位参观者一起感受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

点亮灯,博物馆活起来

晚上6点半,在南博小剧场,两位交广网主持人同450名预约观众进行了有趣的历史知识问答。7点整,主席台上的莲花灯与观众手中的兔子灯、宫灯一起点亮,如梦似幻。大殿前的广场上,百位学生男女点亮手中的红色灯笼,星星点点的灯笼拼成红色大字“南京”。

随后,游览正式开始。450名预约参观者分成三组,佩戴院方提供的蓝牙耳机,跟随讲解员在历史馆、民俗馆、特展馆依次游览。在不同楼层的大厅里,汉代舞蹈、昆曲演唱、民俗表演等分时段进行,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历史馆里,“捷拍”打击乐小组仿照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使用陶鼓敲击节奏,再现当时的祭祀场景;南博复原的汉代编钟、编磬,配合盘鼓舞《相和歌》,展示了汉代乐舞之美;身着唐服,用复制的唐代乐器演奏唐代名曲的表演者,则让游客领略到唐文化魅力。特展馆里,江苏省昆剧院带来的昆曲《牡丹亭》引得人们驻足;民国馆里更是热闹,表演者抬起大红喜轿,伴着喜庆的民乐、老式抬箱、陪嫁的妆奁,演绎着民国时期的婚礼风俗。

记者发现,不少参加夜游的观众都是冲着表演来的。来自上海的李阿姨一行三人正在跟志愿者打听下一场表演的时间地点,她告诉记者,她们白天就在馆里参观了,结果听说晚上还有夜游活动,就一直等到晚上。“博物馆夜游难得一见,肯定要赶个热闹啦!”带着女儿的市民丁女士表示,女儿早就看过好莱坞大片《博物馆奇妙夜》,这次听说南博有这样的活动,就赶紧带她来感受一下。

深呼吸,聆听历史的声音

走出热闹的场馆,来到室外的南博广场,静夜扑面而来。

草坪中间的中央水景之上,一朵巨大的不锈钢莲蓬安放其间,这件作品名为《梦莲》,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环境;艺术馆东侧草坪上,伫立着意蕴竹林七贤的《七贤》,一位姑娘边请同伴帮自己拍照,边开玩笑说“我是第八贤”;特展馆外的走廊上,悬挂着一排编磬,一位小朋友正在父亲的帮助下努力敲响这件名为《礼》的作品……

在室外空间里“散落”的这些展品,是18日当天在特展馆开展的“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展的一部分。展览中,南博首次有主题地引入富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龚良院长告诉记者:“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文化景观与博物馆’, 当代形塑展与其十分契合。展览取名为‘呼吸’,我们希望观众能在空旷的南博广场上,停下脚步,在欣赏雕塑时呼一口气。相反在狭窄的展厅里,我们希望观众能在雕塑面前吸一口气。通过这种方式,营造空间、历史、艺术、造型相互呼应的顺畅的文化环境。”

龚良表示,博物馆不应只有白天的展示,也该有夜晚的姿态;不应只有静态文物,也该有动态具象文物,让人们能够聆听“历史的声音”,与时空“对话”。

初尝试,夜间文化有需求

当晚8点多,当记者走出博物院大门时,还有很多市民想要进入场馆,可惜8点起已停止取票。来自江宁的王大妈告诉记者,自己当晚在电视中看到南博夜游的新闻,转了两趟车急忙赶了过来,“可惜还是晚了。”

据南博统计,18日当天9:00-17:59,客流为6512人次;18:00-20:40,客流为5167人次。从数字上看,夜游的客流和白天差不了多少。“这样的客流,大大超出了预估。”南博副院长王奇志说,“这说明,市民对夜间文化有需求。”

客流量的加大,也影响了一些观众的参观感受。历史馆里,手提花灯的市民王先生正在参观,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提前预约的观众。“本来以为只有预约了才能参观,来了之后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他表示,因为人太多了,只能看个热闹,并不能好好参观,参观感受还不如平时。

对此,王奇志表示,此次“夜游”是南博的第一次尝试,他们会开会总结经验,并且讨论将来是不是还会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或者一年推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