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吊炉烧饼

孔涛

    本文字数:1091

北方人喜爱面食,也擅长做面食。在我的家乡苏北丰县就有一种美食让人吃过欲罢不能、欲忘还休,它就是吊炉烧饼,以其“外酥内暄、香脆可口、咸淡适中”著称,为丰县最具特色、上过央视美食频道的风味小吃之一。

吊炉烧饼在丰县历史悠久。据传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了,至今已有两千余年。汉代《西京杂记》里载:“(太上皇,指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乐。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据说,刘邦定都长安后,为了吃上老家地道的烧饼,便下令把烧饼铺子带到了长安。可见,那时候的丰县人就喜欢吃烧饼。至今,苏北鲁南一带民间儿童种牛痘,七天后姥姥前去看望,俗称“揭疙疤”,烧饼为必带品,形成了一道民俗。

丰县的吊炉烧饼很有特色。说是烧饼,其实是木炭火烤制而成的。烤烧饼的工具,是两口扣在一起的大锅,上为天锅,下为地灶,天锅比地灶略小一点,要磨去三分之一,留出一个炉口,以便往上贴饼,地灶内用来放置木炭火。支好灶架,固定在案板上,再把大铁锅反扣在灶架上,天锅外用干净的泥土和白灰抹在外边,以做保温之用。

在丰县,制作烧饼的过程叫“打烧饼”。“打烧饼”是个技术活,将带有茴香馅芯的面团置于一个大瓷盘内,以半握的拳头沾面水,以转圈的方式将面团压挤成中间薄、周边厚的饼状,双手整修周边,形成直径约10~15厘米的圆饼,周边用刀背压上花,面饼表皮涂抹糖稀、粘上脱皮芝麻,翻置于半握的拳头背上,快速地送入炉内,“啪”的一下贴在天锅壁上,所以也有的人称之为“反手烧饼”。经木炭火烤5分钟左右,待饼泡鼓起,即可用铲子和托具将香喷喷、黄灿灿的烧饼取出来了。

烧饼的好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面的发酵程度与配料的掌握。面要发得不软不硬,太软了不好往炉内贴,太硬了烤出来影响口感。里面的配料以食用盐、茴香粉、精制油等调制而成,像包团子似的放进去,用一小块面作为覆盖,揉成馒头状再压扁,待烤制出来里面就有一条软软的、冒着香气的、与酥皮风格迥异的“面舌头”。我小时候吃烧饼,尤爱吃这个“面舌头”。

在丰县吃烧饼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烧饼夹狗肉或烧饼夹羊盘肠。烧饼刚刚出炉,趁热用刀划开,里面塞进去手撕狗肉或刀切羊盘肠,甜甜的面香,飘荡的肉香,再加上白里透黄的色泽,哪里还顾得上热气正冒呢,咬一大口,这人间风味顿时驱逐了寒冷,宽慰了五脏。有人戏称,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汉堡”啊!

吊炉烧饼作为平民美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丰县人经历了几度风霜,成为最平常的人间烟火。按说,现在人走到哪都不缺吃口,但是,在外地的丰县人返程前总爱带一些吊炉烧饼,冷冻在冰箱里,吃的时候放进电烤箱热一下,味道与现出炉的有点差别,但也算是慰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