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心语如丝
以宋
本文字数:1389
我买的第一套足本《史记》,是在武汉,那时我才二十岁。这套《史记》虽然有些旧,但品相简雅,很适合深度阅读。
那时,我白天上班,只有在夜晚才有时间。记得明的末叶有一个人叫张溥,他拿到精品书籍,均要抄录七遍,还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后来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很欣赏他的苦学精神。于是,利用夜晚的一点时间抄写《史记》,从第130卷开始抄,每天抄五页。倘使第130卷抄完了,便开始抄第129卷,依此“上溯”。在抄写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会查阅《现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的字,我还会在《中华字海》上查,直到弄懂为止。
在抄写的过程中,慢慢体悟了字句的冷隽,看见了司马迁的嬉笑怒骂。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列举了战国以来的富豪们,言语之间,很是艳羡。其实,透过这些灵动的文字,可以看见司马迁苍凉的背影在仿偟。当时,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受“宫刑”,倘使他家里不是那般贫窭的话,完全可以拿钱去“赎罪”。因此,他所没有的东西,必定极度“向往”。司马迁在“遭难”以后,成了“社会边缘人”,自然对那些其他的“社会边缘人”予以“关注”。在司马迁身上,还有些江湖豪气,没有完全成为封建帝王俯首帖耳的御用文人。
民国周树人之所以揄扬《史记》一书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因为司马迁的民间立场,摒弃了封建时代的那种陈腐的“正统史观”。你看,陈涉、项羽等人,司马迁专门给他们列了本纪,给的是“帝王待遇”,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最后失败而彻底地否定他们。
司马迁在晚年回忆:“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司马迁行走在中华大地,接触了很多人,收集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尤其是很多整理的材料属于“口述史”,类似于如今流行的“非虚构文学”,非常珍贵。
《史记》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很少用异体字、奇字。《汉书》的作者班孟坚与司马迁不同,偏偏喜欢卖弄异体字、奇字,给后人额外增加了阅读的负担。不过,有人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班孟坚保存了文字学方面的资料,还是值得肯定的。
《史记》里的文章,特别是人物传记,翻开来看,似乎从字句间,有一股英勃之气喷薄而出,沛然莫之能御。譬如《魏公子列传》,行文奇崛雄放、宛如长江出三峡后东注荆州。魏公子未获魏王重用、抑郁度日,司马迁椎心泣血,后半篇没有一个字不在指责魏王的昏聩。当然,你要细心品咂,不然,你是看不见作者的良苦用心的。
司马迁编列的有些名目很有意思,譬如樗里子,叫嬴疾,是秦惠王的儿子,倘使是班孟坚作史,一定会写为《嬴疾列传》。这样虽然整饬,却少了那份韵味、随意。还有什么《淮南衡山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孟尝君列传》等等。有的用封地命名,有的用生前的职位、爵位命名。这说明司马迁不是那种呆板的人。
我看《史记》,常常有一种疑惑,那便是孔子的传记太长,孟子的传记太短。他还专门给孔子的学生列了传,附录了重要人物的姓名、生卒年、籍贯、结局。至于孟子的学生只用寥寥数语提了一下万章等人。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人告诉我,孔子的名望超过了孟子,而且孔子的门徒有名的比孟子多。
《史记》流传至今,发掘它的优点的人数不胜数,不需要我来多说。我说的只是一些阅读的体验,正确与否,倒要请教读友诸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