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卓别林自传》
本文字数:1293
卓别林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演员家庭。这部自传是卓别林年逾古稀、告别银幕后回顾自己一生生活和从影经历的剖白之作,其中展示了卓别林全部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他如何发现和完善自己的天赋,他此后的电影生涯如何展开,以及他如何获得了全球声誉。这部传记是最早期的演艺名人回忆录,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真实细节和关键轨迹。
《卓别林自传》([英]查理·卓别林/著,叶冬心/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2月版)
我于1889年4月16日晚上8时,出生在沃尔沃斯区的东街。此后不久,我们一家人就搬到了兰贝斯区圣乔治路的西广场。据母亲说,当时我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的家境相当宽裕,一家人住了三间陈设很优雅的屋子。我至今记得:母亲每天晚上去剧院之前,总让我和雪尼睡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爱怜地给我们把被窝掖好,然后将我们嘱托给一个女仆。三岁半时,我闯了个祸。比我大四岁的雪尼变戏法,把一枚硬币吞下肚去,再从脖子后边取出来,我不甘示弱,也同样把一枚半便士的硬币吞了下去,害得母亲只好去请医生。
每天夜里从剧院回到家,母亲照例要留一些好吃的东西在桌上——一块那不勒斯蛋糕或几颗糖果——让我和雪尼第二天早晨吃,讲好了要我们早晨别吵闹,因为她往往睡得很迟。
母亲是杂剧场的喜剧演员,那时年纪刚近三十岁,长得娇小玲珑,面孔白皙,眼睛是蓝紫色的,淡棕色的长发一直垂到腰下。我和雪尼都很爱母亲。虽然实际上她并不是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但我们都觉得她美得像天仙一样。多年以后,认识她的人还对我说,她当时娇艳可爱,有着一种迷人的风韵。她常常很得意地把我们弟兄俩打扮得整整齐齐,星期日一起出去远足,雪尼穿的是伊顿公学的学生装和长裤,我穿一件蓝色天鹅绒上衣,配一副蓝色手套。我们沿着肯宁顿路漫步,一路上出足了风头。
在那些日子里,伦敦的一切都是那样从容不迫。动作的节拍是从容的;甚至马拉着的有轨车,沿威斯敏斯特桥路跑下去时,也踏着从容的步子,然后,到了桥尽头,在旋转盘上,也从容不迫地拐过弯去。在母亲走红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也住在威斯敏斯特桥路。那儿的人都显得欢欣而和蔼,街上都是吸引人的店铺、酒馆和音乐厅。路拐角上对着桥的那家水果店陈设得五彩缤纷,铺子外面也都是排得整整齐齐、堆得高高的水果——橘子、苹果、梨和香蕉,而这就跟河对面那座庄严灰暗的议会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就是我童年时代的伦敦,这就是我情感渐萌、思路初开时的伦敦:记得那春光明媚的兰贝斯;记得那些琐碎细微的事情;记得怎样和母亲坐在公共马车的顶层上,试着去触那掠过去的紫丁香树枝;记得那些扔在有轨马车和公共马车站附近人行道上的五颜六色的车票——橘的、蓝的、粉的、绿的;记得威斯敏斯特桥路拐角上那些脸色红润的卖花姑娘,她们正在做一些鲜艳的纽扣眼插花,灵巧的手指拨弄着闪亮的锡箔和颤巍巍的羊齿草;记得那些刚洒过水的玫瑰花,它们在润湿中散发着香味,勾起了我迷离恍惚的忧郁;记得那些令人感到郁郁寡欢的星期日,那些面色苍白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孩子走过威斯敏斯特桥,很小心地拿好他们的玩具风车和彩色气球;记得那些一便士的妈妈船,它们驶过桥底时,会轻轻地把烟囱倒下来。我相信,我的心灵就是在这一切琐事中成长的。
(选自《卓别林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