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滨海县天场镇民政室退休职工徐振理,39年如一日,潜心搜集抗战史料1000多条,建立“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纪念馆”,奔波10多个省、市,七上央视《等着我》,为169位英烈找到亲人……
39年如一日,他是铁军精神的传播者
□顾涵 陈凯
本文字数:2126
徐振理被授予“江苏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徐振理在调查寻找革命烈士线索
徐振理讲述红色故事
盐城市滨海县天场镇民政室退休职工,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39年如一日,潜心搜集抗战史料1000多条,建立“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纪念馆”,奔波10多个省、市,七上央视《等着我》,为169位英烈找到亲人……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徐振理的事迹。
耳濡目染,做无名烈士正名者
徐振理出生时所住的房屋是侵华日军火烧后糊墙框重新翻盖的,他曾就读的秉义中学是以抗日烈士戴秉义命名的,他的爷爷是乡财粮员,他的外公是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民工。从小,徐振理就经常听父辈们讲起,这块红色热土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1940年,抗日烈士戴秉义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他,家乡建造了一座纪念碑。50多年风吹日晒雨淋,碑体损毁严重,如不及时修理,碑就不复存在,徐振理累计出资10多万元,先后6次进行修缮。现在戴秉义烈士纪念碑成为滨海县文物保护单位。
天场镇曾是新四军3师8旅首任旅长田守尧和妻子战斗和牺牲的地方。田守尧是徐振理爷爷的领导又是邻居,从记事起,他就常听着田守尧夫妇的故事进入梦乡。1995年清明节,徐振理和老师同学们坐着拖拉机来到位于阜宁县芦蒲镇的“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悼念,却只见到田守尧的名字,未看到他夫人的名字。这件事成为徐振理心中的遗憾。于是,他经过反复考证,才确认了田守尧夫人的本名叫陈洛涟。在他的努力下,“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加上了陈洛涟的名字。
1947年3月,“还乡团”火烧阜东县(今滨海县)潘荡区秦桥乡公所时,民兵卢岁平与敌人展开搏斗,最终不幸牺牲。卢岁平理应成为革命烈士,但在历史档案中因工作疏忽,漏掉了卢岁平烈士的名字。由于卢岁平父母双亡且未婚,将其追认为烈士的过程十分艰难,但徐振理没有轻言放弃。他多次组织亲历者座谈取证,并在媒体上发布寻找线索函告。2020年,他在滨海县档案馆翻阅到卢岁平抚恤金发放的存根,在滨海县人民法院查找到纵火烧死卢岁平的反革命杀人犯的审判卷宗,直到2021年全部找到能证明卢岁平烈士身份的铁证。
锲而不舍,做烈士寻亲的圆梦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天场镇处于敌我拉锯地带,在此长眠的烈士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留下的信息太少,有的连家乡和家人名字都未留下。这些英雄烈士,他们应该有个家。”徐振理感慨万千,一边是烈士的孤独,一边是烈属苦苦的思念,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为烈士寻亲。
天场镇天沟村有一座无名烈士合葬墓。为确定墓中烈士人数、姓名、原住址、现后人在何方,徐振理先在烈士墓周边村庄走访询问,又到本县和阜宁县查阅史料,还远赴安徽、四川、山东等6个省进行调查了解,最终确定是1945年6月在阜宁战役中牺牲的新四军3师8旅的29名烈士。并和这些烈士的亲人取得了联系,他们的亲人不远千里来寻亲,使原本无名烈士得到告慰。如今这座无名烈士合葬墓已经成为盐城市红色文物保护单位。
张登林1925年7月出生于滨海,1941年1月,还是初中学生的张登林瞒着家人到抗大五分校参军学习,这时他改名为张豪。当年夏天,日军发动大扫荡,抗大五分校学生提前结业,张豪被分配到新四军第3师,路过家乡村庄的晚上,张豪委托偶遇的乡亲转告爷爷和父母亲,等打败日军再回家。这也是张豪参军后唯一一次路过家门。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当年9月,张豪跟随新四军第3师开赴东北参加辽沈战役。到1948年11月17日,新四军第3师几易番号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50年,几经周折,家人获悉张豪牺牲在天津,但没有具体信息。从此,张豪母亲以泪洗面,直到81岁去世前嘱告女儿:“你们一定要找到哥哥!”
为了帮助老人寻找儿子,徐振理3次奔赴天津,了解到张豪曾担任第39军115师343团宣教股股长。他邀请时任第39军副政委李雪三女儿李娅、第39军宣传部部长朱鸿之子朱宏佑等,一起查阅资料,在当地找老战士、老党员座谈回忆,确认了张豪烈士的牺牲地、牺牲时间和骨灰埋葬地,终于圆了他母亲找到儿子的遗愿。
潜心钻研,做先烈精神的传播者
“历史不能被遗忘,应该让后代铭记于心。”徐振理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帮烈士及其亲人寻亲的同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征集了1000多幅抗战照片、20余万字史料,建立“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纪念馆”,于2014年底正式开放,他本人先后义务讲解3万余人次。
2015年9月11日,徐振理把历时5年收集的新四军阜东独立团郝济民团长家信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他撰写的《95岁抗战女兵回乡寻战友》,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2016年“史料一等奖”;《一部〈家史〉揭开日军滨海烧村暴行》《新四军24团创建在天赐场》等文章,挖掘了盐阜地区八路军新四军联合抗战的历史。2019年11月,徐振理荣获“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荣誉称号。
徐振理还将党史课堂“搬”到宋公堤。宋公堤是抗日战争时期阜东县县长宋乃德带领干群筑海堤,“阻海潮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为纪念宋乃德的善举,人们将此海堤称颂为“宋公堤”。这既是新四军在最艰难时期造福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如今开展勤政为民教育的生动教材。徐振理利用古今很多鲜活的例子,以宋公堤为阵地,每年要为县内外前来接受教育的人员,讲“宋公堤”故事达120多场次,帮助千余名干部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的烈士还没有找到亲人,那我就是他们寻亲的引路人。传承红色基因永远在路上。我虽然退休多年,但仍要为传承红色基因发光发热。”徐振理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