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优秀环卫工孙小玲:历经磨砺不改初心
本文字数:1981
记者 徐军霞 通讯员 黄德全
[劳模档案]
孙小玲,女,37岁,中共党员,泰州市城管局环卫职工。2000年从部队退伍后,进入城管系统,最初从事协管员工作,后调入环卫处,成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环卫工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建设系统“十佳优质服务明星”、第八届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泰州市劳动模范、2016年省劳模等荣誉称号。
从部队战士到环卫工人,虽然有心理准备,但上岗后遇到的困难也曾超出了孙小玲的想像。每天凌晨两点起床,然后骑40分钟自行车到单位取保洁工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15000平方米的清扫保洁任务后,还得将装满250多公斤垃圾的车子拖回清运中心。
历经磨砺坚守环卫梦
刚开始工作那阵子,孙小玲胳膊疼得几乎抓不住筷子,腿脚酸得难以支撑身体。夏天,臭气熏天,蚊叮虫咬;冬天,干活一身汗,一停浑身凉。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她辞了这份工作;父亲心酸,到处托人给她换工种;知道情况的朋友、战友也都劝她另谋生路,她也曾动摇过。但军人的本性总在提醒她不能轻言放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不能给组织丢脸。既然来了,纵有千难万险也要坚守。在师傅和工友的帮助下,孙小玲很快掌握了清扫的技巧,效率高了,劳动强度也就减轻了不少,她把多余精力放在提高作业的质量上。几年下来,她所负责的路段逐步成为环卫基层部门的“免检示范街”。
孙小玲:“身体再累还能坚持,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理解。”一次,她把小区垃圾箱中的垃圾清理干净准备离开时,一位中年妇女无视停在面前的垃圾车,将没有装袋的垃圾一股脑倒进垃圾箱里。临走时,还扔下几个白眼。 孙小玲说,她倒我扫,她再倒我再扫,相信自己的劳动总有一天会被认可。
历经磨砺,孙小玲从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逐步走上了管理岗位。岗位虽然变了,但孙小玲的工作干劲和作风没有变,依然“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在环卫事业新岗位创造新的业绩。
身先士卒争当排头兵
2011年以来,随着泰州市各类创建创优活动持续开展和数字化城管的开通,环卫生产的突击活动明显增加。作为突击队长,孙小玲在活动中身先士卒,与一线职工并肩劳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确保既创品牌——“免检示范街”金字招牌永不褪色的同时,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促进新区清扫质量的整体提升。
2014年是泰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战之年,孙小玲每天都组织职工对辖区内的无主垃圾和道路绿岛进行拉网式突击整治,先后对辖区内七区南大门、新塘小区南、北大门、东风路翻身河桥南内10多处无主垃圾进行突击清理,共清除各类垃圾杂物50多车。她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定期带领义工到市区部分无物管小区,与特管所的同志一起为小区居民免费清掏下水道、化粪池,结果无物管小区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组织好作业生产的同时,孙小玲还主动帮助职工化解心中疑虑,消除自卑心理。职工小倪从部队转业到清洁服务中心后,一时难以承受环卫作业的“苦、脏、累”,情绪很不稳定。她找小倪交心,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他听,并将环卫作业操作技巧手把手地教给他。经过几个月边做边改的实践操作,小倪完全适应了环卫工作。
十指弹琴工学两不误
2015年7月,孙小玲调至新成立的环卫处督查科,负责环卫处生产作业质量、工作效能的督查考核。督查工作时间几乎与基层环卫职工一致,工作地点同样在路上,工作效果则要看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对方的脾气秉性,这其间所受的挫折与委屈暂且不谈,有时遭遇的冷嘲热讽很让人寒心。孙小玲说:“越是这种情况越要冷静,不让对立的气氛在双方争吵中升温。”
为此,孙小玲一方面组织全体科室成员加强业务学习、开展心理疏导、巩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坚持深入一线、征求基层意见、倾听职工呼声,反思工作方法。经过虚心请教和实践摸索,她在与基层所对接问题时,坚持一丝不苟督查,谦虚坦诚交流,确保大家心平气顺;为一线作业人员解答问题或纠正不当行为时,她总是身体力行,规范演示。在她带领下,督查科遇到的烦恼事越来越少了,与基层所和基层职工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市场化物业公司的规范化管理也探索出新路。
孙小玲热爱环卫事业,经常投稿给局属《环卫简报》;在工作之余不忘充电,她自学扬州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以优异成绩通过各项考试,取得大专文凭。在泰州市总工会、市城管局、环卫处等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和演讲活动,她多次拔得头筹,先后获得市城管局环卫处青年工人演讲比赛一等奖、市总工会阅读征文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并先后受邀在泰州浙江商会年会、泰兴市黄桥镇环卫部门、市食药监局、市劳模协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发表演讲,让更多人对环卫工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013年2月,在国家住建部的会议礼堂参加“全国优秀环卫工人”颁奖典礼时,孙小玲发表演讲,倾吐环卫工人的心声,畅谈环卫工作的艰辛,传扬环卫事业的精神,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如今这已成为这位“马路天使”最自豪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