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有温度的红色家规
程应峰
本文字数:1363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国家的功臣,也是治家的典范,他们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本色。对子女,从严教育,育德育才;对妻子,相濡以沫,共同进步;对亲友,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他们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传家立德力行之举,堪称修身齐家的典范。
朱德立下“五心”家规:对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对党和人民要有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热心,对人民群众要有爱心,忠于职守要有公心。旨在处理好大家小家的关系,不搞特殊,不谋私利,坚守原则。1974年,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几个孙子在外地工作。组织上特意把他的孙子从外地调到北京照顾他。朱德见到他们后,耐心劝导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组织上对我有很好的照顾。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不需要孝子贤孙。你从哪里来,还是回哪里去吧。”就这样,他的孙子离开北京回到了原来的岗位。朱德给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朱德对家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是严格。他住进中南海20多年,除了必要的出访所用的两套好一点的服装外,其他的衣服都有补丁。
任弼时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润物无声般融入子女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不搞特权,不怕吃苦,努力学习,关爱他人,勤俭节约”的家风,他教育子女说:“凡事不能超越制度。”1946年,任弼时次女任远征到延安和父母亲一同生活。延安条件艰苦,实行配给制,任远征领到了一份生活用品。出于好奇,她随管理员到仓库去,看见一个粉色电光纸皮的小本子,十分欣喜。管理人员看到她这么喜欢,就给了她一本。然而,回家后,小本子被父亲任弼时看见了,他脸一沉,严肃地说:“远征,这本子哪里来的?”“管仓库的叔叔给的。”任弼时生气地说:“这是给领导人用的,你怎么可以拿?咱们不能特殊化!送回去!”任远征第一次看到父亲生气,赶紧把本子送回去了。
任弼时对家人要求严格,对亲属也是如此。战争年代关山阻隔,分别22年的小妹任培辰,到北京看望哥哥。这次短暂相聚,让培辰记忆深刻:当了高级领导的哥哥,房子就在马路边,公务车是旧吉普,孩子们穿着旧衣服,连餐桌上放的饭碗,都是战争年代行军用的搪瓷碗,筷子上还系着绳子。分别时,培辰希望哥哥能给湖南省委写封信,替丈夫安排一个工作。任弼时认为这样不符合组织原则,他耐心教导妹妹:“这虽是件小事,但是为了私事给省委写信,影响不好。”
陈云有着水晶般透明的党性和人格,严守规矩,束身自重,从不把手中的权力用在为自己或家人谋好处上。他常说,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要用于人民,要为人民谋福利。在家里,哪些事能讲,哪些事不能讲,分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在市场上销售一些高级点心、高级糖果等高价商品来回笼货币。一个夏天,于若木买了一床称心的高价毛巾被,非常高兴。可是,第二天,报纸登出消息说,我国经济已恢复到一定水平,可以取消高价商品了,从即日起所有高价商品都降为平价。为此,于若木抱怨陈云:“怎么不提前说一声。”陈云严肃地答道:“我是主管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随便讲?我要带头遵守党的纪律。”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物化的东西可以改变,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没有变过。可以说,共产党人的红色家规永远是我们修身齐家的精神蓝本,需要我们自觉地传承和弘扬,在身体力行中加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