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镌刻在江苏大地的文化乡愁

本报记者 吕芳岭 通讯员 唐凡

    本文字数:3422

无锡南长街

 

镇江道署街

 

你无数次走过的道路、街巷、桥梁,它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奇特的名字后面,又有怎样的文化渊源与深刻的寓意呢?前不久,江苏省民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化和旅游厅、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公布了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共157个。其中路、街、巷(里、弄、坊)地名93个、古桥梁地名64个。记者了解到,连同2022年发布的首批200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我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已达357个。

2022年12月,我省公布了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共计200个,其中古城地名50个、古镇地名79个、古村落地名71个。按地域分布,苏南地区134个,占比67%;苏中地区38个,占比19%;苏北地区28个,占比14%。按入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情况分析,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名有16个,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地名有33个,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或省级传统村落的古村落地名有44个。

许多老地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批公布的古城地名有南京、金陵、无锡、徐州、常州等50个,古镇地名有郎溪、梅里、窑湾、枫桥、瓜洲等79个,古村落地名有花神庙、吕梁、舟山等71个……记者注意到,首批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地名,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族、语言、社会等内涵。比如南京,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其他的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江宁、白下、秦淮、升州、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石头城……有人统计,南京的名号竟多达70多个。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故事。

近年来,我省着力加强地名文化保护,赓续历史文脉。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省级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省民政厅联合住建厅等6部门出台《江苏省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办法(试行)》,明确对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的地名制定保护措施,省、市、县三级连续两年开展了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各级均建立本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历史地名13000多条。各地积极为老地名树碑立牌,全省已树碑牌2000多块。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全省活化使用了800多个历史文化内涵深、传承价值高的历史老地名。在苏州、扬州等地,“狮子口”“醒狮桥”“马监巷”“五福巷”等一批曾经消失的老地名被“复活”。常州、淮安等地将“重启”老地名超前置入规划阶段,在新生地名中优先考虑“复活”使用老地名。我省还积极推进地名成果转化应用,省民政厅先后编制《江苏省政区图》《江苏省行政区划地图集》,出版《江苏省标准地名录》,全省所有设区市、县(市、区)均出版了本级标准地名录,各地相继出版各类地名丛书300多部。

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你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吗?

南京周郎桥。南京现在大约有古桥近百座,包括蒲塘桥、七桥瓮两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江宁区淳化街道土桥集镇东南的周郎桥,则可以将南京古桥的定名时间追溯至三国时期。周郎,就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孙策起兵时,他助其平定江东。《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明《万历上元县志》“周郎桥”条目中说,周瑜“尝经此,故名。”

 

南京周郎桥

 

南京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相信每一个小学生都会背诵。因为乌衣巷“名气”太盛,所以成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南京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其实乌衣巷一开始并不在今天这个位置,历史上乌衣巷多次发生位置“漂移”,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六朝时,乌衣巷与东府城隔秦淮河相望,遗址在今东关头一带。宋代后,乌衣巷“漂移”至今扫帚巷位置,到了清末才“定位”于今天的夫子庙文德桥南边。

江阴刘伶巷。刘伶巷与西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刘伶有关,至今已有1700多年。传说刘伶曾流寓江阴,与当地一酿酒名师成为莫逆之交。有一次他们一起做米酒,一时粗心把上好的糯米给烧煳了,煳了的糯米居然成就了佳酿——黑米酒从此美名远播。

无锡巡塘桥。巡塘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元代王仁辅编撰的《无锡县志》之《桥梁篇》中就有所记载。2003年巡塘桥被公布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到高度认可。而如今在太湖新城规划建设中,尚贤河湿地建设时为恢复历史旧观,遵照“还原历史真实性、感知历史可读性”及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保存巡塘古镇,还原江南乡土建筑格局,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巡塘桥也成为了锡城的一处旅游新胜景。

苏州平江路。乾隆《长洲县志》学宫图中,标作“平江大路”,宋时苏州称“平江”,取名缘于此。平江路南出干将路苑桥,向北穿过白塔东路,直至东北街。周边文物荟萃,历史文化气息浓郁,名人故居、旧时宅第、祠堂、博物馆比比皆是,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韵。

苏州山塘街。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始建于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期。在此之前,苏州古城与城外西北名胜虎丘之间,并没有直接通道,虎丘孤立于郊野,周围河浜纵横,间以阡陌。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便于行舟,这条直河便称山塘河。又把挖出的泥土填堆成长堤,长堤宽阔成路,也直通虎丘。当时虎丘称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诗人笔下直称为武丘寺路,后人称“白公堤”,堤长七华里,又称七里山塘。山塘街自中唐起便是苏州繁华之地,明清时更有“商贾鳞集,货贝辐辏,襟带于山塘间,久成都会”之说。民居临河而筑,幽宅深院、名园古刹、名墓义冢、会馆公所等散落其间,是清乾隆年间徐扬《姑苏繁华图》的核心画面之一。

连云港东大街石板路。南城,古称凤凰城,曾长期是云台山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东海守御千户杨从益设墟沟、宿城两个营寨,因墟沟营寨位于云台山北端,称为北城,而东海城位于云台山南端,故称南城。城始筑于南朝宋泰始六年(公元470年)。凤凰城、凤凰山、凤凰湖、凤凰街……南城城门上“古凤凰城”四个字威严壮观,南城的南门是苏北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征巡视东海要塞登凤凰城,执笔题书“宁海门”,勒石立于南门。南宋丞相贾似道,把隋唐建的城墙连接加固,城周达十三公里。明永乐年间,淮安指挥佥事周德卒又把原城墙加高二尺五寸。作为南城主干道的东大街,板石横铺,中间有龙脊石1339块,路面上有当年独轮车压出的很深的车辙。南城不仅有古城门、匡衡井、城隍庙、普照寺等众多历史古迹,东大街更分布着众多明清古宅,是苏北民居文化重要集结地,其中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的就有23处。

连云港马陵古道。马陵古道位于山东郯城县和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桃林镇的交界处。传说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的古战场就发生在这里,马陵之战是庞涓和孙膑斗智斗勇的一场著名的战役。站在这里,你仿佛能够听到两千年前古战场的厮杀声犹在耳边回荡。马陵古道,北起九道湾,南至嶂苍,崎岖的山路顺山势延伸,全长50多公里,在东海境内全长20余里,地形复杂,地势险峻。

扬州二十四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的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扬州五亭桥西,即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所在。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便有了这首千古绝唱。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学者,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桥作过考证,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思乡之情,特别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

 

扬州二十四桥

 

镇江西津渡街。西津渡街南至小码头街,北至长江路。原为古渡口,六朝至唐代称蒜山渡,唐代润州也称金陵,蒜山渡又名金陵渡,晚唐时期因渡口在城西七里,故名西津渡。现存有玉山大码头、救生小码头、待渡亭和众多宗教建筑等历史遗迹。

丹阳吕渎桥。位于丹阳市皇塘镇,跨吕渎河。吕渎,相传为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开凿连通吕城至蒋墅(蒋干别墅)的河道。古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为单孔石板桥。

对地名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打开本期《秀周刊》三版的“寻访”栏目,看看你家附近有没有入选的老地名。

 

连云港南城东大街

 

(文中配发照片均由江苏省民政厅职能处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