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感其所感

    本文字数:1005

理解人们的故事天性,写出能满足读者预期的故事,才能让你的作品打动人心。锁定大脑的认知特性,告诉写作者如何写出吸引人的故事。

《写作脑科学》([美]莉萨·克龙/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7月版)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相信理性与情感是截然对立的两极。理性像一顶忠实的白帽子,情感则是阴郁的黑帽子。至于哪个性别戴哪顶帽子,我们就不讨论了。反正人们一直认为,理性代表如实地看待世界,而情感则是不讲理的淘气鬼,总想搞点破坏。

然而,事实正如神经科学作家乔纳·莱勒所言:“没有情感,就不存在理性。”有个悲伤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说法,但更悲哀的是,故事主人公的现实原型却丝毫不觉得悲伤,因为他就是无法体验情感。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有个患者叫艾略特,他在治疗良性脑瘤的手术中不幸失去了一小块前额叶皮层组织。手术前艾略特是一名公司高管,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在达马西奥接诊时,艾略特已经失去了一切。不过,他仍然能在智商测试中排第97个百分位(智商超过97%的人),记忆力良好,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列举出某个问题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是他无法做任何抉择——小到使用哪种颜色的笔,大到判断是做老板吩咐的工作更重要,还是整天待在办公室按顺序整理文件夹更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达马西奥发现,大脑的损伤使他无法体验情感。结果,他对一切都置身事外,冷漠疏离,仿佛一切都无关紧要。且慢,这不是件好事吗?情感不再干扰蒙蔽人的判断,那他不就可以轻松做出理性的选择了吗?我想你已经知道答案了。没了情感偏向,每个可能的选项分量一致,一切都是半斤八两,没有轻重缓急。

正如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所言:“情感是大脑设定最高层次目标的机制。”当然,大脑也设定其他目标,比如,早餐吃什么。但是没有情感,艾略特无法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关系重大,什么无关紧要。故事也是这样,如果读者感觉不到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那么一切都无所谓了,是否把它读完也无所谓。那么,创作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些情感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来自主人公。

本章将探讨如何巧妙地将最重要的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故事要素编织进来,这个要素就是:在每个情节发生时,让读者知道主人公内心深处对所发生的事有什么反应。我们将解开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传达思想的秘诀,揭露叙述中插入主观评论的弊端,深入研究如何运用人物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想法,然后重新思考那句专横的老话:“要写就写你自己了解的东西。”

(选自《写作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