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风骨与文采

    本文字数:1215

葛均义

古往今来,有了诸子百家的道德大论,便有了先秦文化的神圣境界;有了尽善尽美的纯正风骨,才有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象。风骨决定着作品的境界,风骨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脊梁。

风与骨,指文学作品中激动人心的两种核心力量,它是决定一部优秀作品最重要的根本因素。风,源于孔子编纂的儒家经典《诗经》。《诗经》之“风”,原指不同地域的民歌(多为情歌),乡土气息浓郁,鲜活生动,情感真挚感人。风骨之风,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源自于情感的那种长风般感人的力量。风是写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是作品艺术感染力根源之物。俗话说,文以情动人。风力饱满,便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催人泪下。作品中的情感之“风”,为创作之首。风呈现的,是强大的真美的力量;骨,原指骨骼之骨,引申为支撑人生命的灵魂、精神与思想。文学创作中的风骨之骨,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精神内涵。一部作品,骨力是第一重要的,它犹如人的骨骼支撑人体、灵魂支撑生命一样。俗话说,道德文章,作品中的道德内涵,即是文章之骨。所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要靠道德来支撑。作品中骨的力量,激荡人心,撼人魂魄,是强大的精神思想力量。作品中的意旨之骨,是创作之灵魂。骨呈现的,是强大的真善的力量。

文学创作中注重文“骨”,语言一定会凝练深刻;对文“风”有深切的体悟,表达情致必然饱满。作品中的感情、精神与思想,都是要靠语言去承载,语言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运笔沉实,气韵顺畅,文字独特新鲜精妙,表情达义准确,意象清峻,方能呈露作品的风骨之姿。一部作品,如果辞藻堆砌,繁复冗杂,条理混乱,浮于现象,内容单薄,意旨浮浅,便为无骨之征;如果气韵不畅,语言呆板平淡,感情枯竭,毫无生气,乃为无“风”之象。作品中的力量,是风骨的力量,风骨是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创作只有风力充沛,骨力强劲,风骨刚健,整部的作品才能光彩焕发,万古常新。

作品中清峻的风骨,表现为充沛的感情和崇高的气质。所以文学创作,一定要保持崇高气质,气质高则风格高。一部作品的高下,要看作品的气质,而作品的气质,则取决于作家的气质和境界,因为作品的风骨,源自于创作者的风骨,作家是作品之源。

深明写作之道的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除了要注重作品的风骨之外,还应重视文学的色彩。风骨与文采,是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一部好作品,是要风骨与文采并存,血肉一体,这是由作品的文学性所决定的。偏于风骨或偏于文采,都会使作品显现出不足。刘勰说,野鸡色彩斑斓,但飞起来不到百步就要落下,是因为它的体大肉沉而力量弱小;雄鹰缺乏色彩,却能一飞冲天,因为它骨力劲健而气势威猛。文学创作也是这样,如果只有风骨却缺乏文采,就好比鹰隼飞入文坛;如只有风采而缺乏风骨,则像是野鸡窜进了文苑。高飞凌云并文采光耀,才是文学创作中真正的凤凰。

精神充盈文采精美,感情真实文辞巧妙,陶冶性情,衔华而佩实,文以载道,教化人心,写天地之光辉,晓生民之耳目,席珍流而万世响,这才是为文尽善尽美的创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