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髹漆成器 卓越至美

——“大国非遗工匠”张来喜的剔红人生

    本文字数:4330

□ 王槐艾

张来喜在创作

张来喜带徒

一把刻刀,手腕轻动,刺剔交替,几个起落之间,红漆碎屑纷飞,纤细精致的花纹在深入浅出之间逐渐显现。如此这般锲而不舍,日复一日,起伏群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奇松怪石、花鸟鱼虫等立体图景便呈现在用油漆堆砌的坯体上。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特色传统工艺瑰宝之一的扬州漆器,也是全国劳模、非遗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大工匠、扬州漆器厂总工艺师张来喜毕生的事业。几十年来,他靠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髹漆成器,他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卓越至美,他用精耕细作的奉献精神薪火相传。

兴趣是他学艺的老师

扬州漆器是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早在秦汉时期,扬州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扬州北郊天山汉墓,北京老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扬州漆器的早期作品。唐代扬州漆艺还被鉴真大师传播至日本。到明清时代,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盛极一时。

1961年出生的张来喜,因受家庭氛围熏陶和社会环境影响,从小就对扬州漆器等传统工艺感兴趣。上学途中,他经常路过一家工艺品商店,隔着玻璃窗看里面的红雕漆花品,每次路过都要静静欣赏好久。他常观看父亲做鸟笼,自己尝试雕刻鸟笼上的图案,刻得有模有样且充满童趣。高中毕业后,张来喜选择就读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当时该校学制两年,第一年学绘画基础,白描、素描、美术理论都要学。第二年按专业分班,有的学雕塑,有的学刺绣。

受兴趣爱好的影响,张来喜学习了雕塑绘画。一向勤奋的他总觉得学习时间不够用,每天画图都熬到深夜。课业之外,张来喜还拜许从慎大师修习国画。他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时,作为尖子生,张来喜享有优先选择实习单位的权利,他选择了自己心仪的红雕漆,来到当时的扬州漆器厂当了一名雕漆学徒工。

令张来喜没想到的是,进入工厂后师傅没有教他雕漆,却要他先磨刀,而且一磨就是三个月。手整天泡在水里、手指顶着刀背,把刀在石头上磨来磨去,很快张来喜的手指裂开了口子。可师傅不但不心疼,还说要想学好雕漆,就必须先过磨刀这一关。磨刀,不仅磨炼耐心和意志,也是雕漆刀工的基础所在。刃口要磨得薄,薄如蝉翼;要磨得平,平得呈一条直线。从如今张来喜的雕工上不难看出,他当初磨刀的水平是深得师傅青睐的。

三个月磨刀期满,师傅开始教授基本功。从最初的涂漆,到底纹制作,每一道工序张来喜都学习了一遍。除吃饭睡觉,他的心思都在雕漆上。这番苦功夫现今可从他伤痕累累的手掌上洞见一二:他抓刀的右手指变得比左手指粗大,指腹肌肉变了形。手上留下大大小小不同的刀疤,手心甚至有被刀扎穿过而留下的痕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来喜凭借扎实的功底,雕出了一件牡丹小花瓶,竟被厂长误认为是出自一位老师傅之手。自此,张来喜出师了。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来。当时,扬州饭店门口一对2米多高的瓷瓶吸引了张来喜的注意。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对雕漆的大红瓶。于是,他匆匆跑到厂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领导。开明的领导非常重视年轻人的构想,为此成立了制作小组。瓶身图案由工艺美术大师张宇创意设计,以长江为线,串联起中国24个城市的标志性景点,由此命名为《江天一览》。三个前辈师傅带着张来喜这个年轻的后生,共同制作这件雕漆花瓶。

在制作《江天一览》大红雕漆花瓶的时候,张来喜有意将竹木牙雕和玉雕的技艺融入其中。特别是在做中山陵那一段景观时,建筑与山林的全貌不断在他脑海中呈现,他下刀时,采用了平、起、凹、圆、纯、淌等手法,涉及线雕、浅雕、深雕等多种技艺,一些技巧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作品完工后,张来喜站在那对红雕漆大花瓶前,一股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他仿佛真正找到了红雕漆艺术的灵魂,并且坚信自己能够在红雕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1990年,《江天一览》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一等奖。

创新是他成功的法宝

雕漆花瓶《江天一览》创作的成功,不仅让张来喜在业界小有名气,更重要是让张来喜以及扬州漆器厂创作团队领悟到:制作雕漆不应因循守旧,走古人的老路,必须在雕漆刀法上不断创新,在表现题材上有更广泛的领域,并且创造出更新颖的器型,只有这样,扬州漆器艺术才能不断进步,发扬光大。从此,守正创新成为张来喜艺术创作的特质。

雕漆艺术品一般都是平面和圆柱形。自从《江天一览》打破传统束缚以后,张来喜突发灵感,如果将扬州玉雕中山籽雕运用到红雕漆中,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张来喜把想法向张宇大师汇报,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以山籽石料为胎,雕一件立体的摆件。创作欲望刚刚产生,难题就摆在了面前:原生态的造型从哪里来?于是,张来喜想到了做脱胎漆。

张宇大师找来很多石头,与张来喜一起边挑选边构思。石头挑好了,创作的蓝图也在张宇、张来喜的心里初步绘就。他们决定以《东山对奕图》为题材。《东山对奕图》取材自淝水之战的典故。相传东晋名士谢安为了稳定军心,在大军压境之时,在东山上与友人对弈。图中既要有崇山峻岭、松柏古树,又要有小桥流水,嶙峋怪石,还要有棋枰桌椅,人物几许。

经过一番尝试之后,《东山对弈》终于诞生了,作品以天然山籽石料为内坯形,采用夹纻工艺,构思奇巧。山籽之上,山峦叠嶂,飞瀑流淙。《东山对奕》是红雕漆山籽雕之首创,可谓前无古人。作品展出后,引起了雕漆界的震惊,不少老师傅被张来喜的创新精神和精湛技艺所折服,纷纷称赞这个后生前途无量。

张来喜不仅在题材构思上下功夫,他还揣摩出用刀法表现山水画笔墨效果,使硬质的“刀”带有软质的“笔”的视觉效果,达到以刀代笔绘乾坤的境界。为了雕刻细微的山洞、树枝,他把勾被针磨成刀来雕刻,使得画面细腻丰满,刚柔相济,丰富了雕漆的表现力,作品既灵动飘逸又古朴典雅,远望如中国山水,意境独绝。《秋山无径》笔海就是张来喜创作的红雕漆和中国画意境高度融汇的一件作品。

《秋山无径》笔海取材于黄鼎的《溪山无尽图》,其绘画风格突出点、线、面的结合,适合运用于雕漆工艺中。这件雕漆作品采用上不留天、下不留地的满幅构图形式,对山石采用倒挂的处理手法,层峦叠嶂,气势雄浑。在悬挂的山石之间,以神来之笔添加各种小草,亭台楼阁掩映其中。士大夫立于石桥观景赏石,溪水潺潺,云雾飘渺,诚为妙境。而所有这些,都是在仅有1.5厘米厚的漆面上表现出来的,真可谓是刀工精湛,构思奇妙,巧夺天工。“红雕漆山籽雕”与“红雕漆笔海”都成功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张来喜始终以创新作为创作的法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画面构图饱满、疏密得当。近景古树苍劲、溪水潺潺、迂回曲折、草亭会友;中景山峰重叠、瀑布急流、云雾妖娆;远景崇山峻岭、奇山怪石、气势非凡。他运用线雕、浅雕、浮雕的雕漆工艺手法,雕工圆润,藏峰不露,层次分明,细如发丝的水纹线条流畅,山石皴法变化多端,作品既气势雄伟又秀美优雅。

张来喜不仅成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还成了中国漆器界“获奖专业户”。日前,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张来喜创作的纯雕漆《幽阁闲居图》台屏,荣获第三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最高奖项——百鹤金鼎奖。《幽阁闲居图》台屏采用雕漆工艺制作,即先在所制器物之上髹涂近百层到几百层中国大漆,雕刻成各种图案和锦纹,纹样精美、形象生动,刀法圆润、色泽纯正。该作品用较大篇幅勾勒群山画面,其间穿插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奇松怪石等,让一幅“幽阁闲居图”生动呈现在观者眼前,并运用底纹使画面层次分明,颇有“曲径通幽”之意境,被业界称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传承是他永恒的追求

经过传承传统技能,又不断大胆创新,扬州红雕漆这项古老的手工艺在张来喜手中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也因此成为国内红雕漆领域的领头羊,不仅被首批授予“大国非遗工匠”称号,还被聘请为江苏产业教授。张来喜说,漆器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创新,更要传承。他把自己独到技艺毫无保留传授给年轻一代,鼓励和带领他们不断创新,以刀作笔描绘出伟大祖国的美好河山,凝固最经典的中国故事。

从此,带徒传技成为张来喜永恒的追求。陶健、尚燕、杨秀华是张来喜较早带的三名女徒弟。他认为学习漆雕手艺需要静心,女孩子比男孩子坐得住。而她们也确如师傅的希望,沉稳与热情兼备,心无旁骛一心钻研漆雕技艺,把师傅的精巧设计领会得更深,把作品做得更精。学习剔红技艺30年,陶健三姐妹的技艺已臻成熟,参与完成了张来喜多件重要作品。如今,张来喜所带的10多名徒弟中,已经有多人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张飞洋是张来喜所带的大学生徒弟之一。2008年,张飞洋从扬州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放弃进入一家小学当美术老师的机会,拜在张来喜的门下学习漆器雕刻技艺。张来喜并没有因为他是大学生而“厚待”,仍然像当年师傅对待自己一样,扔给张飞洋一堆刻刀,让其天天打磨,这一磨就是5个月。将近半年的磨刀生活,张飞洋熟识了日后天天打交道的近百把“老伙计”:大刀、小刀、弯刀、尖刀……这期间,他割过手,也挨过训,但乐在其中,张来喜见此觉得孺子可教,开始正式传授其漆器髹饰技艺。

直到上手,张飞洋才明白师父苦心:“刀磨得好,一刀切下去是红色的;反之切面则会泛白或泛黄,沦为次品,成不了大器。”从此,张飞洋在扬州漆器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日琢夜磨,15年弹指一瞬,如今的张飞洋一扫学徒时的青涩,眼底一鉴平潭湖水,眼梢一染挑灯墨色,任凭漆器厂人来人往,他自安如磐石,潜心求艺,成为师父张来喜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迄今雕刻过的、叫得上名号的作品累计已有二十余件。2015年,张飞洋凭借作品《莲》获得第十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银奖,在业界初显锋芒;2019年,张飞洋参加全国漆艺邀请赛雕漆赛,斩获雕刻组一等奖。2020年,在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张飞洋以漆艺首饰盒《梳云掠月》问鼎金奖。

除了在工作室带徒外,张来喜还被扬州大学、扬州市职业大学等多所高校聘请为兼职教授,时常登上讲台讲授扬州漆器制作知识。虽然针对不同的学生,张来喜每次所讲的内容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他几乎都是以《髹漆成器 卓越至美》为题开讲。他告诫莘莘学子们:“玉不雕不成器,同样髹漆才能成器。做产品不要跟风做,除了要有技术外,还要有思想、有创意。”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至美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这些“未来工匠”。

为了让传统漆器艺术与现代家庭生活相融合,让漆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为传承奠定社会基础,张来喜还时常走进社区、中小学讲解漆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以宜兴茶壶做模具再切割雕刻,做成漆器茶壶,把玩手中,泡茶饮用,既让漆器与日常生活紧紧融合,又别有一番情趣。

髹漆成器是张来喜一生的事业,卓越至美是张来喜毕生的追求。为了扬州漆器这一中华艺术瑰宝不断传承发展,年逾花甲的张来喜至今仍然奋斗在雕漆一线。张来喜说,坚守就是他剔红人生的“工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