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多重影像的魅力

    本文字数:1834

■沈遥

2015年  南京梅花山

 

2015年  南京瞻园

 

2015年  内蒙古阿尔山

 

2012年  江西婺源

 

2011年  吉林向海

 

2015年  南京艺莲苑

 

2014年  南京艺莲苑

 

于先云先生是一位新闻摄影的名家,其作品曾在全国性影展中获得成就,在业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他又在多重影像的摄影和表达上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创作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特风格的风光摄影佳作。今年是先云先生的花甲之年,也是人生的收获之年,他以数典的眼光回望过去,以创新的姿态面向未来,将这些凝聚着情感和智慧的心仪之作结集成册,这是一桩颇有意义的事,可敬可贺。

欣赏先云先生的多重影像作品,使我联想到19世纪80年代欧洲开始盛行的印象主义摄影。当时所谓经典画意摄影逐渐失去了时尚导向的力量,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许多摄影家开始重新审视精确聚焦和线性构图,追求动态漫射的影像效果成为一种审美的时尚。摄影师运用柔焦、软焦、漫射甚至叠印放大的方法,使自己的照片与印象绘画在视觉上相接近,进而产生了印象主义摄影流派,美国摄影家戴维森的《葱田》和法国摄影家德马奇的《在草坪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数码摄影多次曝光技术的出现,为先云先生风光摄影创作实践带来了契机,激发了多重影像摄影的热情,数年的坚持,不断的实践,集腋成裘,便成就了今天于先云多重影像摄影的洋洋大观和风格自成。“印象主义摄影”与“多重影像摄影”同样具有突破传统、锐意创新的时代特征,但后者所产生的缥缈含蓄之美、蒙眬隐约之境已明显有别于前者,并符合且代表了当今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欣赏眼光。 

中国的风光摄影是以中国传统美学为依据的,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一般。中国的风光摄影也是讲求意境的,其主要特征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意境诞生于心理物理的相互作用之中,是主观意向情思与客观对象的结构特点相互契合产生的一种“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的境界。古人又把境界分为“物境”、“情境”和“意境”三级,仔细体会,这也正是风光摄影的三个层面,我以为“意境”应该成为风光摄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先云先生的多重影像的风光摄影已经走出了物境的藩篱,由主观情境出发,进入了“物我为一”的艺术境界。先云先生摄影作品的美是来源于现实但又超乎现实的完美,是作者理想之美与现实之美的高度统一,这种抽象之美、画意之美往往能够唤起人们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快慰。

综观先云先生多重影像摄影,表现最多的还是自然生态的作品。他以风光景致为载体,不仅表达了爱美之心和溢美之情,还表达了对自然生态那样一种敬畏的意识和关爱的情怀。今日之美景,可能就是明天逝去的自然,因此作为风光摄影人,既要有审美的眼光,更要有生态环境的意识。先云先生这些诗情画意的风光摄影,不仅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更能唤起人们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知。

先云先生的风光摄影能够如此美妙,那是因为智慧地选择和运用了“多重影像摄影”这样独特的影像形式,而这种影像形式能否准确表达主观审美愿望,提升客观景物审美层次,还需要摄影技术和影像语言的把握和支撑。我认真地拜读了先云先生的这些作品:他的多次曝光是细心而准确的;他对线性物象的虚实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对虚影夸张的控制是适度而合理的;对于物象之间浓淡对比关系的表现是有构思和设计的;即使在选择多个景物进行多重影像的拍摄中,在景物大与小、远与近的处理设置上也是严格遵循焦点透视的规律,使影像画面呈现出真实、自然、美妙的艺术效果。值得称道的是在多次曝光的拍摄中,由于巧妙地设置了前景,使得整幅画面增加了空间的透视感,最大限度地突出了三维空间的影像效果,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我们已经从先云先生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多重影像的艺术魅力,期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影像空间。

当下摄影界出版作品集很为常见,有倾其一生作品的“成就集”,有选定一个主题拍摄的“专题集”,还有反映一个地区城市的“风貌集”,而秉持一种摄影方法,凸显一种艺术风格的摄影专集还是少之甚少,就此而论,先云先生这部题为“水墨清韵”的影集便显现出了个性化的色彩。“多重影像摄影”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话题,也是一个创作观念更新的话题,由此可能上升到学术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多重影像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希望先云先生能够在多重影像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把握学术方向,坚持理论指导。我想,先云先生在多重影像摄影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宽广,走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水墨光影,清韵无穷。是为序。

(作者系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2015年  南京琵琶湖

 

2015年  高淳慢城

 

2013年  浙江杭州

 

2014年  日本北海道

 

2015年 南京艺莲苑

 

2014年  日本北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