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实现泵站技能学院赋能增效 树立“苏水源”实训品牌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字数:2100

泵站技能学院首期技能等级鉴定

江苏水源公司作为产改试点单位,扎实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义特殊、至关重要。2022年,江苏水源工作在省总工会和省部属企事业工会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公司党委及工会关于扎实推进产改试点项目的有关部署要求,按照“目标引领、强体赋能”的工作思路,以泵站技能学院为平台,以树立“苏水源”实训品牌为目标,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产改工作,全面推进产改项目取得实效、落到实处。

一、主要做法

强化基础保障,完善泵站技能学院建设。2022年,泵站技能学院在公司相关职能部门的牵头指导和组织协调下,立足实际开展了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核区域等工作。一是夯实团队基础。进一步加强内部组织机构建设,在综合部、财务部由扬州公司统筹的基础上,专门成立培训部,并将泵站公司1名具备科研工作经验的员工和2名具备多年机械、电气实践经验的技师调入,切实提升科技攻关、设备维护以及实操教学的能力。同时为保障学院鉴定和考核职能,在日常工作及重要培训考核中,邀请1名具有相关培训教育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增强团队综合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泵站技能学院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工程运行管理专业培训、考核、鉴定机制;结合资质申报工作,研究制定《技能认证管理办法》《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三是完善考核设施。结合泵站技能学院实际,梳理机械、电气、钳工等考核区域设备设施及辅材清单,对缺失的材料进行了补充完善;为形成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体系,增设自动化考核区域,同时利用调度运行系统改造的机会,对相关旧设备进行改造利用。

提高办学水平,履行泵站技能学院职能。泵站技能学院作为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练兵场”,努力加强学院培训能力,丰富培训形式。一是完善师资库建设。在开展新入职员工培训班之际,泵站技能学院完成了1名外聘专家与57名内部讲师团队聘任工作。同时围绕年度个性化指标,通过“扬州大课堂”全员讲学计划大力推进师资库建设,以培训、试讲的方式做好内部遴选,形成涵盖工程运行管理、维修、试验、自动化、综合行政管理等多专业类别的内部讲师团队;二是完成培训任务。根据年度培训计划,泵站技能学院在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困难下,在确保疫情可控前提下,圆满完成了27人次新入职员工培训班和21人次泵站运行与维修工脱产强化培训班、技能比武工作;同时利用扬州地理位置优势,邀请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参观泵站技能学院,为拓展外部培训市场打下基础;三是创新培训模式。进一步完善宝应站机组运行智能仿真培训教学系统,同时以金湖站为原型,制作贯流泵智能仿真模型,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围绕学院实际,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专利申报,“一种具备立式机组轴线测量调整的教学装置”已申请受理;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开展各类培训班授课视频录制工作,为运作公司线上学习平台线上教学视频模块做好基础;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用好泵站技能学院、扬州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平台,以申报高新企业、开展五小创新、推动科研创新为抓手,加强产学研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资源精准对接。2022年与扬州大学合作开展了《宝应站智能仿真培训教学模型》《泗洪站智能仿真培训教学模型》等项目,并获得成果软著1项、成果论文1篇。

积极申报资质,扩大泵站技能学院影响。资质申报是泵站技能学院树立实训品牌的重要体现,也是扬州分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为确保资质成功申报,泵站技能学院高度重视、科学谋划,邀请江苏省人社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及钟山宾馆来扬指导申报工作,坚持问题导向,详细了解申报流程及注意事项,并结合学院实际从制度保障、拟申请开展的职业工种、组织优势、专家队伍、场地介绍、硬件设施等方面制定备案申请方案和自我评估,并于2022年11月2日顺利通过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资质备案验收,通过自主培训、自主认证,切实提升技能人才持证率,为推动南水北调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工作成效

成功打造了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平台。围绕学院实际和发展要求,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材建设和管理、升级改造基础条件等方式,提升学院培训水平;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理论授课+现场实操+跟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提升自我、实现价值”。2022年,1名员工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1名员工获得省国资委优秀班组长,1个班组获得省国资优秀班组。

成功打造了企业自主评价服务平台。为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泵站技能学院紧紧围绕江苏水源公司产业工人队伍现状,成功申报水工闸门运行工、水文勘测工、灌区管理工(灌排泵站运行工)、机修钳工、电工等五项工种企业自主评价资质,切实解决了水利行业缺少企业技能等级鉴定平台的问题,为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成功打造了科技及五小创新科研平台。以打造兼具“教学、科研、创新、宣传”四位一体的劳模(技师)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为抓手,进一步畅通技术创新平台,2022年完成了《大型立式泵站机组智能液压盘车及测量装置研制》等多项科研项目,进一步释放员工创造潜能,提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