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群钻|红色信物百年传
——老物件里的工运故事③
本文字数:510
1953年6月的一天,国营六一八厂(北京永定机械厂)接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修理抗美援朝自行火炮。这个任务之所以棘手,是因为修补时要在硬度极高的特种钢板上钻眼。工人师傅不知用坏多少钻头,也钻不了几个眼。
刚刚分配到该厂年仅20岁的青年工人倪志福也参与了这项修补工作。在用坏了许多钻头后,他决定把普通钻头进行改良。倪志福发现,把普通的麻花钻刃磨成“三个尖、七个刃”,竟能很快在钢板上打出眼,而且钻头磨损率大大降低。
这个发明引起了轰动,成为当时机械工业中的一项重大革新,三尖七刃钻头被命名为“倪志福钻头”。到1956年,钻型已经发展到7种。倪志福曾郑重地说:“大家都叫它‘倪志福钻头’,但应该叫它‘群钻’,因为它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后来的岁月里,倪志福担任了领导职务,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但他从未停止在发明创造路上的追求。将职工中蕴含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倪志福一直以来的愿望。
数十年过去了,“团结、实干、创新、求实”的群钻精神还在影响着今天的技术工人。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积极参与到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网上练兵和“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中,他们立足岗位创新创造,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主力军。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