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全国劳模仇爱清——

自建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乐当红色文化传播人

□孙成栋 刘保顺

    本文字数:4949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盐城市爱清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接受红色教育

仇爱清在盐城市亭湖小学为500多名学生宣讲红色故事

陈列馆展品

“嚯,这个陈列馆有好多红色老物件,我们从来没见过,每一件展品都有一段故事,让我们仿佛走进了烽火岁月,真切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丰功伟绩!”近日,盐城市亭湖区总工会组织职工代表来到位于该区先锋街道东河村的盐城市爱清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参观,面对琳琅满目的红色展品,大家都格外激动,连连发出感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作出自己的贡献。”

盐城市爱清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由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全国十大爱心人物”、“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苏最美拥军人物”仇爱清创办。扩建的新馆于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常年展出仇爱清历时近40年搜集的近2万件红色文化藏品,让人们在参观中重温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文化、接受红色熏陶,获得源源不断的心灵启迪和奋进动力。

40年如一日,传承红色基因

盐城市是革命老区、“双拥之城”,有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广袤的盐阜大地上,有着众多“双拥”先进集体和个人,仇爱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如今在盐城,提到红色教育,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仇爱清和他的红色教育陈列馆。

40年来,仇爱清始终甘当一名爱心志愿者和“无名英雄”,一直坚持拥军优属和奉献社会,不图名利和回报。他自己花费300多万元创建了“盐城市拥军市场”,周克玉上将为拥军市场亲笔题写了场名。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老仇的倾力操持下,拥军市场成了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和坚实的“军民连心桥”,被授予“江苏省双拥示范基地”称号。

与此同时,仇爱清还坚持收藏革命文物,千方百计征集和收购革命史料和实物,先后捐给盐城新四军纪念馆365件革命文物、盐城烈士陵园80件革命文物、盐城军分区80件革命文物。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仇爱清又投入巨大财力和精力,建起“盐城市爱清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该馆也成为盐城“双拥”工作的新窗口之一,朱文泉上将亲笔为陈列馆题写了馆名。

据悉,早在9年前,仇爱清就创办了亭湖区爱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和市民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盐城市爱清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是在原有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基础上,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靶向帮扶下,易地扩展和优化提升而成。陈列馆开馆以来,仇爱清既是馆长又是讲解员,还是日常宣传员、维护员、联络员、服务员,长年累月为陈列馆而奔忙,一年基本上是365天无休,他却始终乐此不疲。

“建陈列馆是为了引导人们牢记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光辉历史,勉励人们踔厉奋发、实干争先,为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因此无论多辛苦,都是值得的。”仇爱清说。

自费300万元广搜红色藏品

进入面积约700平方米的陈列馆内,不少人会为这里的系列红色文化展品数量和历史价值、布展空间感到震惊。“原以为只是个人爱好收藏,将一些收藏品进行简单陈列,谈不上多大规模,想不到具有这么高的专业水准。”慕名专程从外地前来参观的庄先生说:“我到过全国许多地方,个人有如此规模并且展陈布局如此规范、科学的红色文化陈列馆,确实不多见。”

陈列馆主要分两个大展厅,第一展厅所展示的大部分图片、实物和史料,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历程,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业绩、“双拥”成就和涌现出的全国劳模。第二展厅展示的是反映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文化史料和实物。

陈列馆所展示的图片、实物和史料,大部分是仇爱清本人和家人搜集而来。为此,仇爱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别人一起出差,人家有空看风景、逛街市、尝美食、购物,他却到处寻找革命老军人或逛古玩市场“淘宝”,有时甚至连饭也顾不上吃。他还专程到上海、山东、湖南、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地搜集红色藏品。那时做买卖都用现金,为防止路上钱被窃,他让妻子缝了一条布腰带,再把钱塞进去,日夜系在腰间。到了目的地后,因为舍不得住宾馆、酒店,只得与工地上的民工挤在简易的工棚里过夜,甚至在车站打过“地铺”。凌晨时分,天还没亮,就得趁早赶到古玩市场。一日三顿也是凑合着解决一下,不是快餐就是干粮。对这“苦行憎”般的日子,仇爱清却从来不觉得苦,“能省下钱来买红色藏品,自己苦些没关系。”

1941年春,刘少奇同志在盐城时,率华中局机关住在现在的盐都区张庄街道仓头村二组,在那里直接参与领导了盐城的抗日工作。如今80多年过去,沧海桑田、城乡巨变,过去刘少奇同志在仓头村住过的房屋早已不复存在,当年的老百姓和房东亦已过世或搬家离开盐城。然而,仇爱清花大力气、历经近二十次寻访,终于找到了当年刘少奇同志住在仓头时的老乡后人并寻到已经处理了的家具,出高价将它们收回并珍藏起来。“家具是沉默的,但又似乎会‘说话’,它见证了刘少奇同志当年的革命风采。也凸显了仇爱清致力革命文物收藏的精神和韧性。”得知此事后,仓头村村民纷纷感慨道。

当年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现在还健在的都已是90多岁高龄,陈列馆里有一整面墙,以独特的方式展陈着168名老兵的故事。他们中的不少人,是仇爱清常年关怀、照顾的对象。他说:“当年老兵们为了后来人的幸福生活,英勇征战,不怕牺牲,为新中国的诞生和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作出了不朽贡献,我理应尽己所能关爱他们。”为了留住老兵们的英名和功绩,仇爱清不辞辛苦,遍访盐城现在还健在的老兵,请他们每人留下自己的手印并亲笔写下一句话,做成了一面“手印墙”。

陈列馆中的部分藏品,就是热心的老战士捐赠的。仇洪章老人是一位伤残新四军老战士,无儿无女,仇爱清悉心照料20多年,直至老人去世。老人临终前,将自己在战场上缴获的军刀、望远镜、防毒面罩等物品送给仇爱清,并动情地嘱咐,要把这些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获得的战利品,让大家及后来人看到,牢记历史,让国家强大起来,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王理英老人是一位抗美援朝重残老兵,多年来一直受到仇爱清的精心照料,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次,老人病重昏迷不醒,仇爱清来到老人床前,轻声哼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老人竟渐渐睁开了眼睛。老人去世前,将收藏的多件红色物品赠给了仇爱清。

多年来仇爱清在搜集红色藏品上已花去300多万元。可他一家几代人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夫妻俩省吃俭用,从来没买过超过一百元的衣服,一双皮鞋总要穿上十多年,袜子破了补补再穿,手机用了多年屏幕已磨得模糊不清还在用……“为搜集红色藏品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这是一件功德无量、关系长远的大事。”仇爱清说。

10万人回望峥嵘砺初心

日前,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青年研习协会赴盐城市爱清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开展“回望历史牢记使命”研学活动。在仇爱清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馆内收藏的盐城早期党组织活动史料、新四军主要领导人的图片资料以及抗战时期的武器、干粮、生活用具等。从仇爱清的详细讲解中,师生们深入了解到盐城地下党创始人之一、革命先烈仇一民建立盐阜地区第一个党小组——草堰口党小组等光辉事迹,深刻感悟红色文化,接受精神洗礼。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研学活动让我们从史料、文物中感悟红色岁月,对党一路走来的光辉征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将美好青春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目前前来陈列馆参观学习的团体和个人常年不断,不仅有本地的,还有外市、外省的,累计已近10万人次。只要有人来参观学习,不管人多人少,都免费开放、接待、讲解。”仇爱清说。为了提高讲解质量,他还精心准备了一套讲解词,历经20多次修改、打磨才定稿。随后又一遍遍读、背,起早贪黑两个多星期,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才罢休。

如今,陈列馆已成为盐城市红色教育领域的重要阵地,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盐城市优秀校外教育辅导站、盐城市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盐城市关工委校外教育基地、盐城市志愿服务基地、亭湖区工会职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还是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仇爱清积极“走出去”,深入机关、军营、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红色宣讲100余场次,为党员干部、官兵、职工、青少年、市民等带来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听讲者达万余人次。

近日,仇爱清应邀来到先锋街道江动社区,开展“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志愿精神”主题宣讲活动,为社区青年党员、团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上了一堂鲜活的“红色文化课”。仇爱清的宣讲以陈列馆为依托,内容生动、质朴真挚、感人至深,一个个红色藏品故事、一个个革命先烈传奇,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现场听众。仇爱清表示,将充分发挥陈列馆的红色文化优势,坚持“迎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职工、市民、青少年等群体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向上向善注入不竭的红色力量。

“全国五好家庭”奏响“红色交响曲”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个人投入巨资和精力打造这个红色文化陈列馆?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大家庭的‘红色血脉’源远流长,使我从小受到红色文化熏陶和爱国主义思想洗礼。”据仇爱清介绍,他的堂祖父仇一民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盐城地下党创始人之一。1926年,仇一民陆续秘密发展了多人入党,从而建立了盐阜地区第一个党小组——草堰口党小组,他被任命为党小组组长。1928年,仇一民在执行革命任务时不幸被捕,后遭敌人残忍杀害,1987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仇爱清的父亲仇天祥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解放军解放上海时,曾冒着敌人的炮火,用船在黄浦江上帮助运送解放军人员及物资。其父82岁那年临终时,将多年的积蓄1万元交给党支部,用于帮扶村里20名特困户。仇爱清的母亲许红秀一辈子务农,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心地善良、教子有方。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尽管家庭经济并不宽裕,79岁的许红秀还是带领仇爱清夫妻及儿子,一家祖孙三代向灾区捐款5200元。

在前辈的影响和激励下,仇爱清小小年纪心田上就已埋下红色的种子。长大成人后,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红色传承为动力,胸怀爱心奉献社会,谱写了一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的动人乐章。

1982年以来,仇爱清和家人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常年开展扶贫助学、扶残助残、爱老敬老、义务修桥铺路、拥军优属等各类公益活动。如今,仇爱清全家5口人,除了年幼的孙子,老伴、儿子、儿媳都是共产党员。仇爱清的妻子王粉兰作为他的“坚强后盾”,一直全力支持、参与他的爱心行动。夫妻俩常年帮助6户贫困家庭,还资助过150多名特困学生、社会孤儿和残疾儿童,王粉兰曾获得“盐城市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代表”等荣誉称号。2021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仇爱清全家交上了1万元特殊党费。

仇爱清儿子仇宽小时候就常跟着父母给困难人群送爱心物资,中学时曾将自己200元压岁钱“偷偷”寄给汶川地震灾区。2011年仇宽进入盐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做好事,10年捐款达20多万元,常年资助的特困家庭有6户、特困学生有3人,先后获得“盐城市希望工程奖”“盐城市慈善总会爱心奖”“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盐城市最美职工”“盐城市劳动模范”。仇宽结婚后,其在盐城市委宣传部工作的妻子王奕霖也加入了做好事的队伍。

在盐城市爱清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创办过程中,全家人始终给予全力支持。筹办期间,仇爱清夫妻俩每天加班加点,凌晨两三点回家是家常便饭,一大早又得赶来继续干,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儿子儿媳多次利用休息时间来到陈列馆帮忙,担任“义务讲解员”“业余宣传员”“爱心志愿者”。陈列馆每年的水电、日常维护等各项运行开支达10余万元,并且都是个人承担,家人不仅从无怨言,还一起想办法筹措资金。“再艰难也不能放弃,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坚持下去,并且代代相传,让陈列馆成为一座奋进新时代的‘红色充电站’。”仇爱清信心满满地表示。

因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家风、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仇爱清家庭先后获得“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等一系列荣誉。“这对我们全家来说都是一种激励,我们将一起努力、携手向前,支持老仇把红色文化教育陈列馆建得更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并在公益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王粉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