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帕米尔之魂(连载之三)
本文字数:4418
王绍云
3.高原圣人
他们一批一批接力奔赴天山南北,十年来投下大量人才、技术、资金等援助,只为实现一个心愿——提升新疆“造血”功能。
从山底峡谷步行攀登1小时,我们才气喘吁吁地登上阿图什“天门”。天门天造地设,呈“∩”字型,宽约100米,500余米高,右壁上布满像蜂巢的石穴、左壁表面像一张千奇百怪的壁画,如鬼斧神工般耸立在西天山南脉的山顶上,其间云雾缭绕。门外边就是昆仑山。
离开险峻壮观的天门,我们沿原道下山,驱车来到天山脚下的一处“牧家乐”用餐。餐后,靓丽的维吾尔族女主人古丽再待·艾白都拉,特地从自己房间拿出一堆原本留给孩子吃的干果,热情地分给大家品尝。她操着流利的汉语说:抱歉抱歉,给客人准备的小吃这几天都用完了。
我很惊讶,她操一口标准普通话,字正腔圆,讲得比我们纯正得多。古丽再待·艾白都拉跟我说,她是喀什技师学院的一名老师,教国语,业余时间帮亲戚与家人在这里经营这家餐馆。我们学院就是你们参与援建的,真的很感谢!吴院长是“白衣圣人”,来援助我们的建设者都是“高原圣人”!
古丽再待·艾白都拉口中所称的“白衣圣人”,是一位了不起的江苏援疆医生——吴登云。他出生在江苏高邮市郭集镇柳坝村。1963年,他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告别家乡父老,风尘仆仆地来到距家乡5000多公里的西部边陲,当“马背医生”,用医术为边牧民疗伤治病,一干就是50多年。
昆仑山与天山在乌恰县境内交会。抬眼望去,褐色的、灰色的大山高低横亘,连绵不绝,冬天大雪封山期最长的要达206天。吴登云每年都要骑着马、背着药箱,花三四个月时间到牧区巡诊和防疫,足迹遍及全县9个乡、30多个自然村。吴登云曾多次抽取自己的血救人、割下身上的皮肤救人,使无数的少数民族同胞摆脱了死神魔掌,当地柯尔克孜族人感动地称颂他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白衣圣人”。2009年,吴登云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面对称颂和荣誉,如今仍住在乌恰县人民医院家属楼里的吴登云说:“如果有第二次人生,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新疆,选择乌恰。”
柯尔克孜族有句谚语云:生命的存亡如暴风雨来去,踏下的脚迹却永远存在。人生匆匆几十年,意义价值在哪里?吴登云先生的半个世纪援疆情,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标杆。
穿行在天山南北,可见许多建筑物的外部悬挂着的“江苏援建”“江西援建”“上海援建”和“江苏工业园区”“广东工业园”等字样的户外大标语——这是新时代下,中国各省积极开展“对口援疆”的崭新成果。
这轮“对口援疆”始于2010年春天,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决定采取以灾区重建模式扶持新疆发展,并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江西等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各援疆省区市通过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口援疆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这是一场新的“支援边疆”战役!号令之下,江苏先后选派了10批援疆干部人才队伍,到天山、昆仑山到伊犁大地,把一批批“造血”项目撒向帕米尔高原。
没有当年那些敲锣打鼓欢送的场面,也没有历经艰难的千万里辗转奔波,半天时间,援疆人员就可乘坐着舒适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奔赴到目的地。尽管时代风潮、条件迥异,但内地与新疆的地理时空没变,不变的,还有支援边疆人员心头的情怀和扛在肩膀上的责任!
为帮助克州职业技术学校筹建并升格为克州历史上第一所本科高校,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派出支教人员组成专班队伍,与当地人员一起调研、一起探讨、一起劳动。在疆期间,教师汪建得知父亲去世,匆忙返家处理丧事,一周后就回到了克州校区。教师韩颖在后方的丈夫因病住院手术,她利用“五一”假期返回,只匆忙探望两天。教师王芹在疆期间水土不服身体不适,回到连云港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回疆开展支教事业。
2019年12月的一天,克州阿克陶县皮拉力乡阿克提其村,20多名江苏援疆医生一大早赶到这里给农牧民义诊。现场,专家们为村民们量血压、测血糖,根据病情免费发放药品,仔细倾听他们主诉并根据情况给予他们专业建议,进行相关健康宣教,引导村民们做好日常卫生保健工作。面对热情的服务,村民们送上一句句“江苏医生亚克西”的称赞。
带队的医疗组党支部副书记、克州人民医院刘副院长说,像这样的“医疗大巴扎”,援疆医疗队先后共开展了40多期。有一次,这支义诊队伍沿着克孜勒苏河,经过6个多小时颠簸,才到达目的地——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玉其塔什草原。顾不上休整,大家直接穿上白大褂义诊。草原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一会儿就乌云密布,阴雨绵绵,强劲的风雨打湿了大家的衣服,义诊队员却没有一个到车上躲避。一位名叫阿吉古丽的大妈多年的喉疾得到治疗后,她感激地握住医生的手久久不放。
从阿图什市到哈拉峻乡,全程90多公里,在江苏地区,驱车1个小时准能开到。然而,早餐后,我们从阿图什市出发,穿河滩、跨戈壁、翻山谷,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
这里的坎阿热力村“百度柯药示范园”是江苏苏中药业集团与这个小山村牵手后,在帕米尔高原上诞生的一朵“致富花”。明年将在全村870亩耕地上全面推开,预计每亩可增收2000余元。“园子就在家门口,一个月挣4000元,放在过去哪里敢想?”看着田野里嫩绿的黄蜀葵苗,站在我身边的当地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江苏援疆克州前指在13个经济薄弱村投入6500万元建设“江苏情·帮扶农场”,带动了120个低收入家庭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每个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
哈拉骏乡克孜勒陶村是乡村环境整治实施后诞生的一个新村。两年多来,江苏援疆克州前指投入1.6亿元对一批抵边村试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帮助提升改造3000余户民房。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被不断补齐,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等长期制约边疆地区发展的瓶颈被一一破解。
细密的雨丝从天空飘下来。一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身着白色连衣套裙,穿一双高跟凉鞋、涂着红指甲油的柯尔克孜族姑娘,站在一户人家崭新的水泥院门口,用一双漂亮的大眼晴忽闪忽闪地望向我们。
她叫图马尔·库马班,小时候在这个村子长大。后来,她考上了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南京读书生活了6年,石城金陵算是她的第二故乡,对南京的感情不是一般地深。她现在阿图什市做医疗服务工作,昨天临时回村子来办事的。我们双方都有点兴奋,觉得特别有缘,马上热聊起来,这也算是他乡遇故人呀。
她说,原先的老村子破旧不堪,现在变化得都不认识了,昨天到家找来找去,找上好半天,还是打手机让弟弟出村把她接回家的。“谢谢‘第二故乡’的朋友!”图马尔·库马班姑娘深情地说。
告别克孜勒陶村,我们上车返回。快到阿图什市区时,陪同的朋友把我们带到紧邻博古孜河岸的阿孜汗村。这儿虽是“无花果之乡”,但属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如何帮助当地百姓尽快地脱贫致富,是援疆前方指挥部亟需解决的问题。2018年,他们从当地特色种植无花果入手,深入调研,摸清了阿孜汗村贫困户和无花果种植户户数,对无花果种植前景、销售、市场预期价值多次研讨论证,拿出可行性方案后先在部分村民中试点,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贫困户”产业链扶贫模式,当年使这部分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千多元。第二年,他们扩大到全村贫困户种植。第三年,阿孜汗村人均收入1.06万多元。村民靠无花果挣到了钱,很快退出贫困村序列。
这两年,阿孜汗村分步骤开展综合环境提升及特色风貌改造,建起了无花果民俗风情街、无花果文化广场、馕文化巷等,有了自己的文化地标。村民们开发出无花果烤肉、无花果大盘鸡、无花果烤包子、无花果刨冰等各类特色美食,无花果加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无花果酱、果干、果脯……漫步阿孜汗村,道路两旁民宿、餐饮店、咖啡店、旅游纪念品店一家挨着一家,木栈道步行环线、笑脸墙和“丝路骆驼”立体墙绘等吸引着人们驻足,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乡村旅游画卷徐徐展开。
村子变美了,游客纷至沓来。去年,阿孜汗村的游客量达10万人次,比两年前增加4倍,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在风貌独特的阿孜汗村文化街区,我见路边有个“精品缝纫”店,蓦地想起裤子的左口袋先前在哈拉骏乡农业园上车时,撕出一个巴掌大的口子,正愁回到住处怎么补呢。我拉了拉坏口袋,给陪我参观的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志愿者陈启兰和叶尔尼特两个小姑娘看了下,她俩相视笑笑,连忙带我进到这家店里。
店主是位30多岁的维吾尔族妇女,她的3个小孩或蹲在床角、或站在桌子旁,用好奇的眼神望向我们。明白来意后,她从缝纫台上站起来,说:“这能补,要不要把裤子脱下来?”我说:“这……能不能不脱”,她轻声地说“可以”,便转身取出一根缝衣针,仔细选出一根和我裤子颜色相同的棉线,十分麻利地穿进针孔。随后,她走到我近前,要我把左边裤子往下褪出大半尺,她便蹲下身子,几乎坐到地上,一手捏起我裤袋那块绽了的缝,一手熟练地走针入线、穿里出外地缝补了起来。
太阳从门外照进来,在室内投射出几道光束,安静得没有一点儿声音。我站在那里,感觉有点局促。要不是小陈与小叶不时跟我说上两句话,那场面实在有点尴尬。
大约过了5分钟,她补完最后一针,拿起剪刀把多余的线头剪去,说“好了”。我于是连说几遍“谢谢!”然后,问多少钱,要付钱给她。她连声说“不要”“不要”,就坐回她的工作台忙活了。
转身时,我瞥见墙上有个微信扫码支付图案,便打开手机微信扫了一下,支付了5元钱。走出门外,迈开十几步远后,我突然感到后悔,觉得给付她的钱有点少了!就想转回去,给她再补付10元。一旁的小李和小叶赶忙对我说:不必了,她不会嫌少的。我伸手摸了摸缝好的裤袋,感到一股温馨阵阵传来。想起前些年,拿条裤子在南京街巷中锁裤脚时,老板还让付了15元,心中还是不禁有点懊恼,连连责备自己好几遍,做人实在不大气。
爱是历史的回声,时代的镜像。从“支边”到“援疆”、从“白衣圣人”到新时代“援疆干部”,一代代、一批批内地人包括成千上万的江苏儿女,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奔赴到这雪域边塞,接力奋斗砥砺抒写“支援边疆”这四个大字,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和一个屯垦戍边“长征”奇迹,堪比天山之壮美、昆仑山之雄奇!他们用炙热的激情、晶亮的汗水及无数的牺牲奉献,给新疆带来了长足稳定与发展,同时,也收获到沉甸甸的人生果实、人生价值与满满的真情厚谊!短短几天,连我们也沾了不少支边援疆“圣人”的光,分享到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赢得的深情友爱。
巍巍昆仑接天连地,浩浩天山绵延千里。
返程前,我又专门去了一趟加依帕其木大峡谷,它处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国相交的边境,长约十数公里,谷内沟壑纵深、怪石突兀,山涧小溪九弯十八转,犹如鬼斧神工、慑人心魄、壮奇异常。我从清澈奔流的激水中,捡起了5块大小不一的五彩石。我把这几枚在亘古高原峡谷里,沉睡了千百万年的石块,装在背囊里带回到家,精心地选了一只大圆白瓷碟,装上水,把它们小心地摆进去,置于书房的桌子上。
这是帕米尔高原上真正的灵魂。每当我抬眼看见它们,就想起了莽莽苍苍的亘古高原,想起那巍耸壮美的天山、昆仑山,以及生活奋斗在天山南北的人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