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中车戚墅堰所:以“共同体模式”推动“产改”走深走实

    本文字数:1478

8月31日,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徐留平深入中车戚墅堰所车间一线,调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9月6日,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副部长吴薇来到中车戚墅堰所调研职工创新工作,对其建机制、搭平台、重激励,开辟产业工人技术创新快车道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七天两次调研中车戚墅堰所,中车戚墅堰所的产改工作经验为何频频受到全国总工会的关注?这缘于中车戚墅堰所近年来大胆探索创新,以“共同体模式”建设强有力的产业工人队伍的独到做法。

打造“发展共同体”,让产业工人建功有沃土。“我们自主开发的便携式锥柄硬质合金捣镐拆卸设备,成功实现了销售并获得客户好评。”该项目的负责人唐欧平说,“我们和公司签订了项目激励协议,多劳多得、技高多得,大家干活都很有干劲。”面对产业工人占比超过半数的现状,中车戚墅堰所致力于把产业工人队伍和企业打造为“发展共同体”,组织开展《产业工人重点项目激励协议》签订工作,鼓励产业工人立足岗位、释放活力、争作贡献,打通项目成果与产业化的快速转化通道,近年来签订《协议》23项,完成攻关8项,兑现激励30余万元,3项成果实现产业化,1项成果进入市场化培育阶段。与此同时,中车戚墅堰所还为产业工人量身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让产业工人有资格牵头进行科研立项,并设置专项序列开展成果评价,激发产业工人的创新积极性。自此项举措实施以来,产业工人累计获得专利33项,相关成果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等荣誉。

打造“奋斗共同体”,让产业工人晋升无障碍。“以前别人叫我‘张工’,我还不好意思答应,因为这个称呼一般都是对技术人才的叫法。”在一线工作了20余年的铸造工张剑云说,“自从我通过了铸造工程师的职称评审后,我成为了一名同时拥有高级技师和工程师职称的‘双师型’人才。现在别人叫我‘张工’,我敢大大方方地答应了!”在推进“产改”过程中,中车戚墅堰所构建“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打破评审制度身份界限,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申报,鼓励具备条件的工程师考取技师职业资格,培养出像张剑云一样的“双师型”人才50余名。除了职称申报方面的改变,中车戚墅堰所还为产业工人畅通职业发展机制,构建了“三位一体”员工职业发展平台,形成了18级职业发展等级体系,“产改”以来,中车戚墅堰所累计晋级产业工人达1069名,占工人总数的66.8%,累计培养骨干及以上高层级产业工人177名。

打造“责任共同体”,让产业工人登台当主角。中车戚墅堰所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协同作用,引领各条线、全级次推动改革向优,打造各尽其职的“责任共同体”,让产业工人真正成为主角。中车戚墅堰所通过梳理工作要点、明确目标任务与责任分工,形成160项具体工作措施,并每年确定重点突破任务,召开产改工作推进会,将产改重点任务纳入公司党委等工作要点考核督办,推动工作取得实效,还深化职工创新创效工作,实施“体面、关爱、舒心、快乐”四大工程,提升广大职工对产改工作的认同感。为推动产改工作向纵深发展,中车戚墅堰所组建产改观察员队伍,助推产改政策和措施落地生根;定期召开联席会,及时掌握一线实情,畅通沟通渠道。在此期间,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剑云为代表的产业工人主讲的产改案例,获评江苏省优秀宣讲案例;中车戚墅堰所产改工作成果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一大批优秀产业工人成为全社会追捧的“明星”。

今年是中车戚墅堰所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持续深化产改、发挥国企示范带动作用的关键一年。中车戚墅堰所将突出党建带工建促产改,突出价值创造,突出提质升级,以产改工作成效推动实现企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通讯员 黄玉明 记者 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