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仙鹤飞去的地方
王绍云
本文字数:1487
那年初冬,一个寒风袭人的下午,踏着一首心中难忘的旋律,我来到了黄海滩涂岸边,走进一片朝望已久的芦苇坡。眼前,河流纵横、芦滩茫茫、蒿草苍苍。无垠的海滩上,天空阴沉,乌灰的云层翻动着,间或有雨滴飘下,像点点眼泪。远处,丝丝银光从湿地半空掠过,只只洁白的天鹅和丹顶鹤翩翩翱翔,阵阵鸣叫声飘荡于九天云皋。
这里,自从有了驯鹤姑娘徐秀娟留下的足印与身影,便充满了无尽诗意和美丽。她是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这片芦苇滩上,徐秀娟为救助走失的白天鹅不幸溺水牺牲,年仅23岁。以她事迹所谱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时响彻大江南北。
那时,我在部队当新闻报道员。初春,我从机关下到连队,与战友们一起在黄海滩上参加一项大型工程建设。一直到秋天,老兵退伍前,部队终于完成了施工任务,撤回到了南京东郊驻地。可是没几天,我从报纸上看到,在离部队施工不远的地方,徐秀娟为了救助小天鹅不幸牺牲。秋风中,我对她产生无比敬意,心里暗暗地想,有机会一定要到她墓前,献上一束鲜花。
岁华似箭,转眼我鬓角已染上白发。往事如烟终不散,这番丝丝缕缕的愿念,还如丝丝细雨飘于心。导游姑娘带我坐上一辆电动代步车,先是参观了丹顶鹤人工繁育养殖基地,登高俯瞰一番大海边广袤苍茫的盐碱滩,回过头来,再去往徐秀娟纪念园。一路上,车内喇叭里反复播唱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使人沉浸在对往事幻梦邂逅的心境中。
纪念园近了,一尊女子雕像高高地矗立在广场中央。雕像中的徐秀娟留着齐耳短发,轻展双臂,亲昵地抚摸着环绕于身边的两只丹顶鹤,依依恋恋……导游介绍说,徐秀娟出生于1964年10月,齐齐哈尔市人,17岁到扎龙自然保护区驯养丹顶鹤,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驯鹤表演。1986年5月,她怀揣青春理想,只身来这里负责丹顶鹤人工孵化育雏和饲养驯化。一年多后,不幸牺牲,化作一只“鹤仙”。
纪念碑下,镌刻着一行字:“我爱鹤,爱大自然……我愿在茫茫荒原上寻找,寻找理想,寻找友谊,寻找生活的答案。”吟念着这句摘自徐秀娟日记上的话,感受到她一颗心是那么清纯透明。碑周围的地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色小菊花。我走进田野,采了一束金菊,走向被苍松和翠竹环抱的墓地。白色墓台上,镌刻着“无私奉献”几个大字,像一簇跳动的火苗。我把鲜花摆上墓台,弯腰鞠躬。这时,太阳从云缝中露出一道金色光线,照射到墓台上,菊花顷刻金黄,香味愈加芬芳。
纪念廊里,陈列着原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的撰文:“为了保护环境,为了保护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所有生灵,徐秀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事迹非同寻常。她为救助失踪的白天鹅溺水而亡这一悲剧性事件,使她成为献身自然保护的典型代表。”这一评价,让我想起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说过一句话:“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
一个年轻的生命,静静地躺在这里30多年了。面朝大海,潮起潮落间,陪伴她的,除了心爱的白天鹅、丹顶鹤,还有这细密长长的芦苇和洁白飞扬的芦花,在风中起伏簇拥,似在轻声呢喃,似在迤逦倾述……
我感觉眼睛潮湿,抬头望向远空。朦胧中,我仿佛看见,耳畔歌声中的那个女孩,向着沼泽地里的丹顶鹤们翩翩走去……我想,就让那个湿冷的秋天远去吧,只要这片高高低低的芦苇坡,还有道道蜿蜒流淌的小河依然,她所化身的美丽“鹤仙”便一直会在。
冬日薄冷,芦花摇曳。导游介绍说,眼前这浩渺的湿地,现已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海岸型湿地,拥有包括415种鸟类和165种底栖动物,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
天色将晚。一阵劲风吹来,将一簇簇洁白的苇花大片吹起,飘满了天空,像雪花般飘摇漫舞……我坐在芦苇坡上,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