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党工一起建 阵地一起用 活动一起搞 实事一起办
滨海县“总支+工会”显现“1+1≥2”效应
本文字数:1216
本报讯(记者 刘蕾蕾 通讯员 陈凯 刘义昂) “截至8月,全镇15个村(社区)实行‘总支+工会’组建模式,促进新建工会8家,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1876人,培训职工860人次,引领职工自主就业980人次。各村(社区)在党群活动中心设立工会办公室、职工活动室面积共达870多平方米,落实村(社区)工会工作经费26万元。”这是近日盐城市滨海县蔡桥镇党委组织委员、镇工会主席王远在县党建带工建推进会上作的述职。
滨海县总工会针对部分村(社区)工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条件不足、领导力量不强、工作经费匮乏、发挥作用不够的实际情况,以党建带工建为抓手,于今年6月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村(社区)工会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推行村(社区)党总支+村(社区)工会组建模式,通过强强联合,显现“1+1≥2”效应,努力增强村(社区)工会活力,促进村(社区)工会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职工的主力军作用。
“坚持‘四个一’,突出‘四个点’,加强村(社区)党总支与村(社区)工会深度融合。”滨海县总工会党组书记陈红兵说道。党工一起建,消除薄弱点。各镇(区、街道)党(工)委在抓好村(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村(社区)工会组织建设,除明确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经选举任村(社区)工会主席外,配备226名工会专职副主席,挑选317名年富力强的村(社区)“两委”委员与工会委员交叉兼职,消除工会力量的薄弱点。阵地一起用,弥补不足点。在各村(社区)党群活动中心,设立196个工会办公室、286个职工活动室;将184个村(社区)劳动技能培训室与工会合用;在村(社区)红色广场开辟245个“工会园地”,展现职工风采。活动一起搞,提升共同点。村(社区)党总支与村(社区)工会联合开展“乡村振兴打头阵,建功立业当先锋”活动97场次;组织“五小”劳动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148场次;联合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和困难职工586人次。实事一起办,突出需求点。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和村(社区)工会主席分别进行调查走访,根据职工群众的需求,年内兴办15件实事,让职工得到实惠。
“丰富职工和村民文化生活,是一项呼声强烈的诉求。”坎北街道长法村工会专职副主席于宇宙说,在村党总支支持下,村工会成立职工文艺演出队,以本村的身边事、身边人为创作内容,自编自演《一名党员一面旗》《劳动赞歌》等8个文艺节目。今年以来,在全村巡回演出26场次,深受职工和村民的欢迎。
正红镇陈圩村是出名的杞柳编织村,村党总支和村工会利用村党群活动中心培训阵地,今年以来联合举办柳编技能培训班15期,共培训柳编技术骨干700多人次,促进全村2300多人提升柳编技能,扩大柳编出口产品2万多件(套),增加纯收入124万元。
据了解,滨海县实行“总支+工会”组建模式以来,共有216家工会实行“总支+工会”组建模式,促进新建村(社区)企业工会75家,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4746人。村(社区)党总支在村(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安排工会活动用房达7000多平方米,投入工会工作经费320万元,联合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万余人次,带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2.8万多亩,兴办农业龙头企业127家,转移乡村富余劳力34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