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常州市出台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

阅读数:1120     本文字数:1053

本报讯(记者 吴文龙)日前,《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公布,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8月18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许玲解读该《条例》的制定过程和特色亮点。

该《条例》由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经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是常州市首部教育领域的立法,也是全国首部劳动教育领域地方性法规。《条例》共七章50条,包括总则、家庭养成、学校培育、社会支持、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

《条例》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突出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推动劳动教育法治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发展。

明确劳动教育内涵和工作格局。《条例》明确劳动教育的三大类别,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教育活动;明确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政府统筹推动、社会协同支持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要求形成具有本市特色的校内校外结合、课程体系完善、资源丰富多样、体制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设立劳动教育月。《条例》面向社会主体,设立劳动教育月。规定每年五月为本市劳动教育月,全社会开展劳动教育相关活动,国家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应当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劳动实践,举办专题讲座、技能竞赛、主题演讲、作品展览等活动,分享、宣传、展示劳动教育成果。

《条例》还明确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对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作出详细规定,要求未成年人每周家务劳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细化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规定。《条例》规定中小学按照不低于年度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总额的百分之三安排劳动教育经费。

《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求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劳动教育校地合作机制,搭建劳动教育信息交流、人才共育和产教融合平台。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提供劳动教育实习实训岗位。

据了解,常州市历来重视劳动教育。2001年起,所有学校开设劳动技术课;2019年,启动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2021年5月,创成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市域统筹劳动教育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构建行政推动、教研牵动、学校行动、基地互动、家庭主动的“五力联动”推进模式;统筹467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一体四翼”劳动实践基地布局;采用“学校+基地”共建模式,共同研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