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培育“金蓝领”,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吴江“双百双千”工程领跑职工技能素质提升
阅读数:1425 本文字数:3419
本报记者 鲍晶 计洪才 屠小华
自2006年以来,吴江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已累计举办十届。图为2015年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仪式。
江苏藤仓亨通光电有限公司刘运锋所带领的技术研发和质检团队去年分别获评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吴江区“技能大师工作室”。从河南老家来吴江12年,由一名一线工艺员到“大师”,并被列为苏州市“姑苏重点高技能人才”。刘运锋是苏州吴江区总工会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近年来,吴江区总工会将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作为工会围绕大局、服务发展、服务职工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手段努力提升职工能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深入开展“双百双千”工程,搭建平台充分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引领广大职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建功立业。
多方共赢 金蓝领培育加速度
“当前,吴江正处在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加快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思想先进、专业知识丰富、技术精湛的高素质、高技能职工。”吴江区总工会主席严品华介绍说,吴江现拥有企业职工近60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70%,青年职工占85%以上。这些人员年纪较轻,思想活跃,对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参与性需求以及学习深造、晋升机会等自身职业发展性需求日益增强。如何维护职工的“发展权”、 打造一支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成为摆在工会组织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自2013年起,区总以“双百双千”作为工会推动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全面实施三年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即在三年时间内命名并扶持100家企业作为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100家精品课程;培养1000名企业工会职业化干部;创建技能人才工作室,建立1000名“首席技师”、“金牌工人”职业技术人才数据库。
首批职工培训站于2013年3月在恒力集团等19家企业挂牌,2013-2015年三年里区总工会通过“菜单式”选学的方法,“校企合作、送教上门”、 “学历培训进企”等合作模式,为全区近102家企业赠送内训和公开课443次,累计培训26000人次。课程数量及学员数量远远超过三年规划的培训目标。
作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吴江区总工会职工学校积极发挥着职工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副校长沈正乔介绍说,从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劳动关系协调员等课程的开设,通过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增强师资队伍和提升培训效果,深受企业和职工的欢迎。“‘双百双千’活动充满活力,正是因为充分迎合、满足了企业和职工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盛虹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高苏健对此深有感触:“企业工会工作如何与生产经营相结合,服务企业服务职工,体现工会作用,一直是我们企业工会干部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双百双千’工程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为企业量身打造、菜单式的培训,助力企业发展,得到了企业老板和职工的一致认可。”
目前,吴江新一轮“双百双千” 建设工程已经启动,明确“蓝领精英”目标及任务:未来三年新增100家特色企业,培养100名工会专业化干部(劳动关系协调员、心理咨询师),培养1000名职业化蓝领干部,培养1000名技师以上等级蓝领精英先锋,每年为10000名蓝领工人提供技能、素质提升培训。
“‘双百双千’工程将让更多职工受益!”严品华表示 ,未来三年工会将更多作为,为企业蓝领职工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提升,促进企业职工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加强企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为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留人留心 技能成才畅通道
“不想一辈子打工,选择一家企业我看重的是有没有发展前景和成长机会。而要想在一个好企业立足,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与企业同步升级发展。”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王徐的这番话代表了很多新生代职工的心声。
今年38岁的王徐2001年从湖北老家来到吴江,从中专毕业进厂的小电工成长为高级技师、厂务部主管,王徐深切体会到“技能改变命运”;从当初的一个人战斗艰辛自考,到区总组织“送课上门”系统培训,王徐从“双百双千”活动中受益匪浅。“学历、技能对于自己在企业的晋升、发展影响很大,这些都促使我想不断学习提高”,而当初业余自学的重重困难,几乎让王徐打退堂鼓,“自从公司成为区总工会设立的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办班,情况就彻底改变了!”王徐高兴地告诉记者,“针对学历、技能等不同培训,每周三次送课上门,就在我们公司的培训中心上课,太方便了。我在两年内就完成了自考的13门课程。” 2013年王徐拿到了电气自动化的本科文凭,并获评中级工程师。去年又被评为高级技师。如今他在公司带领着40多人的团队。王徐作为吴江区的“紧缺人才”,按照规定,还在落户、购房、孩子入学等方面享受到了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
广大企业职工立足岗位 “学知识、练本领、增技能、比贡献”蔚然成风。
在“双百双千”工程的引领下,全区企业积极响应,不断创新的培训模式和激励机制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学习热情,也成为很多企业留人留心的举措。
中达电子陆续推出员工在职学历进修资助办法,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本专科或硕士学历进修。课级以上干部超过70%进入在职硕士的研读阶段。
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打造学习型团队,鼓励员工继续深造,学费给予补贴;与多所院校合作,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设立双岗/多岗技能奖等,鼓励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员工学习、考证的积极性很高,整体素质提高、队伍稳定,使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公司刚刚捧回了‘江苏省质量奖’。”公司人事主任、工会干部姚云深有体会地说,她不仅是公司参与区总“双百双千”工程的组织实施者,自己也是受益者,通过培训已成为持有国家职业资格的工会劳动关系调协员,“通过不断学习,帮助员工做好心理咨询、劳动纠纷调解、权益保护等工作更规范更有底气了。”
2013年首批成为区总工会职工教育示范点的恒力集团,与总工会职工学校建立了长期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关系。去年恒力成立了首个行业实训基地——“吴江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集实训、员工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员工通过技能层级培训、认证,并得到相应待遇,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更为清晰,感到在企业有希望有前途”,恒力集团人事经理康爱旗告诉记者,制造业招工难、人员流动性较大,而公司近年来离职率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招聘、培训成本大大降低。
岗位创造 企业转型添动力
经济转型发展,创新是关键。岗位学习有平台、晋升有通道,为广大职工营造了“学知识、练本领、增技能、比贡献”的良好氛围,一大批知识型、创新性、专家型工人脱颖而出。立足岗位的发明创造、自主创新、技术革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拥有1500余名职工,公司工会主席张有泉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职工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使职工能适应现代化、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同时也提高了职工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设备技术改造,公司已从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成为生产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现代纺纱企业。去年,公司成功研发适用于喷水织机生产中高档面料的高强力再生纤维素纱线,获得江苏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此项创新成果改变了吴江及周边地区面广量大的喷水织机长期以来只能使用涤纶、锦纶等疏水性纤维纱线的材料,生产薄型里料织物,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推动了喷水织造产品的升级换代,使面临诸多困难的织造企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己提升发展后如何更好地带领团队服务企业,是苏藤仓亨通光电有限公司技术质量经理刘运锋经常思考的事情。2015年他带领研发部门成立海缆光单元技术攻关组,单根长度实现150千米突破,供货超过1000千米;开展SUS不切边焊接、激光气体优化等6个技改项目,为公司节支降本261.8万元;开发6项新品,1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新品销售25026万元。刘运锋感慨万千:“企业的发展进步需要一批肯吃苦、善钻研、会创新的好员工,是企业提供了我发挥才智的平台。不论起点高低,只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走岗位成才之路,蓝领同样能成为精英。”
为进一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区总工会还建立了“培训、帮带、竞赛、晋级”四位一体机制,全方位为职工就业成才提供条件。全区企业以赛促训,广泛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吴江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已累计举办十届,竞赛规模不断扩大,参赛职工347000人次。全区有6000余名职工通过竞赛晋升职业资格,500余名职工获区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为吴江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蓝领”人才,全面提高了职工的技能水准,成为吴江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张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