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邻企共建 社企互融
高港区打造基层工会组织建设“风景线”
记者 徐军霞 通讯员 薛敏 韩菁
本文字数:2018
今年以来,泰州市高港区总工会扎实推进“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区域性工会组织建设,试点建立“邻企共建社企互融”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推动相邻企业之间、企业工会与园区(镇街)、社区工会之间组织联建、资源联合、服务联动,打造职工身边的“共享职工之家”。
先试先行,制度建设推进“三联”模式
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制度是关键。不久前,高港区总工会出台《关于试点建立“邻企共建社企互融”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资源整合,按照“党工共建区域共享”理念,创新探索区域性工会建设,不断完善工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升基层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工会组织建设和服务向多个领域不同群体延伸,建立“三联”模式,推动“邻企共建社企互融”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走深走实。
组织联建,搭建基层工会组织网络。设置工会服务网格,把区域内载体、社区街面范畴的非公企业、商户、零工等纳入网格片区覆盖范围。合理统筹建会,在园区、镇街、社区层面,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邻企工会服务站”。在网格层面,形成“一站多点”的工会网络,让工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各类职工群体。同时规范运行机制,使邻企联合工会成为服务职工、联系职工的基层组织。
资源联合,构建邻企共建服务体系。打造1个品牌活动,即组织开展“新优十百千”职工文体主题活动,推动每年10场系列文艺演出、100场体育活动进街道、社区、商圈、楼宇,覆盖千万职工。建立2个服务体系,即建立工会网格服务工作体系、社会组织工会服务体系。构建3个服务阵地,即整合建设“邻企共享职工之家”、试点建立“邻企工会服务站”、试点建立“社区劳模(工匠)工作室”。
服务联动,形成专业化服务资源配置。共享服务资源,依托园区、大型商圈综合体、镇街、社区、重点企业等基层工会组织,整合职工之家、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服务资源,丰富服务举措,做到阵地共建。完善服务机制,“邻企联合工会”有日常工作制度和专项工作制度,建立会务公开、会员评议职工之家等制度。丰富服务载体,依托“邻企共享职工之家”,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职工活动阵地,打造职工服务网络体系,组织开展适应职工需求的网上网下服务活动。
精准布点,激发职工需求“源头活水”
走进金融广场红鑫邻企共享职工之家,职工们最直接的感受是,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还是休闲充电的“温馨家园”。“红鑫讲堂”被划分成4个区域,布置了4块同步显示屏,满足不同规模的讲座培训需求;采用线上智慧党建平台、互动多媒体技术、大数据展示等方式,展示党的思想建设、党风建设、制度建设;“红鑫沙龙”配有同声翻译器,可全程同声传译24种外语;“红鑫职工书屋”内收藏了党史、金融、文学等各类书籍四千多册,供职工借阅;行政走廊设置了客户休息区、小型会议室以及共享办公室,提供各类饮品,为入驻企业的职工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日前召开的“邻企共建社企互融”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新建的红鑫邻企共享职工之家、古德邻企共享职工之家、刁铺街道圩岸社区邻企共享职工之家亮相并被授牌。相邻企业之间、企业工会与社区工会之间实现了组织联建、资源联合、服务联动,以服务一线职工为出发点,以阵地建设为依托,把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成广大职工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职工之家”。现场会上还举行了金融广场邻企联合工会等5家邻企联合工会的授牌仪式。这些工会的成立解决了职工来自不同单位、隶属不同工会组织造成的管理不便等实际问题,把他们吸引过来、团结起来。
当下,“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职场主力军,不少“00后”也走进了职场。他们热衷于在网上交流、娱乐。为此,高港区总将互联网作为工会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渠道,深入推进数字工会建设,打造“工小高”“工小新”卡通IP形象,打破年轻人对工会固有思维,让更多的“90后”和“00后”认识工会、走进工会、加入工会。同时,以卡通IP发布为契机,创作一系列表情包、周边产品等,进一步提升工会工作趣味性、丰富性和互动性。
找准重点,惠工服务托起“稳稳的幸福”
高港区总工会以“邻企共建社企互融”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机制为依托,尝试推动灵活用工人员顺利“找到组织”,加入工会。
在“邻企共建社企互融”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数十名保洁员、电工、修理工作为零工代表,和商圈职工代表一起庄严宣誓后,集中加入了工会组织。而各级工会组织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比武竞赛、评先荐优等活动,为他们提供技能提升的平台,同时以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普惠服务。
高港区总还依托“邻企工会服务站”,重点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招聘、健康安泰、法律维权、关爱暖心等“五大惠工服务”。其中包括加大对零工中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开展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以及组织零工中的优秀劳动者参加疗休养活动等,以此进一步延伸工会服务半径,切实提高服务职工水平,让他们的归属感、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