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三位“仪征好人”的双拥故事

    本文字数:4251

2005年7月30日,兵妈妈周宏英率拥军服务队,开拥军快客车,到某部营区慰问子弟兵。

今年6月10日,91岁的周宏英带着老妈妈拥军服务队,来到军营教战士们包粽子

2023年7月1日,姜士明在自家小院举行升旗活动。

仪征化纤职工、退役军人李臣星,在仪征化纤红色文化艺术馆练习旧式军号。

部队给姜士明送来“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牌匾。

李臣星,在仪征化纤红色文化艺术馆展示他收藏的红色革命文化物件。

□通讯员 周晓明 徐自明 记者 邵劲松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已经连续七次获得“江苏省双拥模范城市”称号的仪征市,今年正式向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吹响了集结号。仪征地处南京、镇江和扬州三个城市的中心。有着悠久的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1945年,年仅13岁的周宏英,就在驻地妇救会的影响下,为宿营的新四军送军鞋,为仪征城埋下了拥军的种子。在周宏英的带动下,退役军人姜士明、李臣星,分别从不同的途径,走上了爱国、拥军、国防教育的“双拥”舞台,从而分期当选为“仪征好人”,成为引领仪征50万市民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领军人物。今天就为读者讲讲周宏英、姜士明、李臣星这三位“仪征好人”的双拥故事

拥军篇

周宏英:矢志拥军77载

人物档案:周宏英,1945年为新四军送军鞋开始拥军活动,至今整整77年。她为军人找对象,促成500多对新人走进婚姻殿堂;她开办“长城旅馆”、开通“拥军快客”、开展“实物拥军”,把拥军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她用自己的拥军行动,带领全家人、带动身边人,感动全城人,实现了拥军事业的“薪火传承”。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中央新闻单位评选为“爱我中华共创和谐”十大杰出新闻人物,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全国‘最美家庭’”“中国百名优秀母亲”“江苏省拥军模范”“江苏最美拥军人物”……

十三岁时,周宏英被新四军战士相救,后来这位战士牺牲了,年纪不大的周宏英就随妇救会一道,送粮食、做军鞋,支前抗日打鬼子,表达对军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经历过战争的周宏英,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先后把16位亲人送进军营,在人们眼中她是“当代佘太君”。1980年,西南边陲炮声隆隆,周宏英义不容辞地将唯一的儿子送到部队,体现了一名拥军模范忠心报国的家国情怀。

针对接兵干部住宿不便的实际,2000年3月,周宏英把自家住房改造成家庭旅馆,取名“长城旅馆”,设立军人免费入住条款,为往来军人提供服务。只要有军人入住,周宏英将其视为自家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旅馆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军人在外的家。她添置电脑和打印设备,供接兵干部打印资料,搜寻信息,方便对外联系。

拥军过程中,周宏英发现来往军人出行难。于是,她购买一辆依维柯,开通仪征至南京的“拥军快客”,军人免费乘车。2004年5月1日,又开通了仪征至上海的“拥军快客”,将仪征拥军品牌推向大上海,年服务军人1600多人次。77年来,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双拥之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她的影响下,仪征双拥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与别人不同,她有着属于自己的“拥军日”,那就是每年的重大节日。大年三十,她会买上鸡、鸭、鱼、肉、瓜子、水果等年货,陪伴驻仪部队官兵;端午节,周宏英带着苇叶和糯米,为官兵亲手包粽子;“八一”到了,周宏英又给官兵们买来毛巾、运动衣等慰问品,履行拥军模范的职责。从北京国旗护卫队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她慰问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部队官兵敬称为“兵妈妈”。这么多年来,她拥军慰问近千次,捐赠的物品价值超过了200万元。

1999年,她倡议并创办仪征市拥军协会,现在她把接力棒传到了儿子彭平的手中。彭平任拥军协会会长后,在协会设立退役军人工作部,千方百计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春节前夕,彭平按照母亲的想法,印制3000余份新年挂历,赠送给退役军人,母子接力,永葆双拥之火燃烧不息。

2021年3月5日,仪征市成立“義拥军”志愿者服务队。周宏英亲手将“拥军优属志愿者队”的队旗,授给了年轻的拥军志愿者。在她的带动下,仪征双拥典型层出不穷。退役军人李臣星创办“红色文化艺术馆”,弘扬红色精神。退役军人姜士明多年如一日坚持升国旗、开办民兵书屋,把双拥的优良传统持续传承。“義拥军”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做一天的你”公益项目,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兵妈妈”周宏英的事迹照亮仪征的双拥天空。

“活到九十九,拥军不丢手;人到一百岁,拥军一百年”,这是“兵妈妈”周宏英的拥军誓言,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爱国篇

人物档案:姜士明,男,仪征市人,1973年5月17日,1990年12参军,服役于北京卫戍区警卫某师某部,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员工作。退役后,坚持在自家庭院升国旗28年,开展爱国拥军教育和《国旗法》宣传。2019年8月1日他自费5万元,成立首家“民兵书屋”,把赌博的村民拉进书屋,让跳舞的妇女读书看报,小小“民兵书屋”成为村民普及法律的阵地、学习农技的平台、陶冶情操的乐园。

传承篇

人物档案:李臣星,男,仪征市月塘人,1977年4月21日生,中共党员、1997年参军,服役于南京军区空军某部。退役后,被分配到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工作。李臣星自幼崇尚英雄,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收藏军史和党建文物上,渐渐成为圈内的“大咖”。多年来,他六上沂蒙山区采访慰问抗日老兵、支前模范;慰问功勋、烈士家属;连续10多年不间断带领大家祭扫革命烈士陵园;他成立的仪征市“薪火传承”志愿者小分队,主打红色文化传承宣传,独树一帜地开创仪征市国防教育新局面,让国防教育知识、双拥知识得到接地气的普及。

姜士明:自家小院升国旗28年不断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2023年7月1日清晨,仪征市新集镇联盟村的田野上,传来了阵阵国歌声,仪征市最美退役军人姜士明的农家小院,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联盟村支书徐军自豪地说,重大节日升国旗已经成为我们联盟村爱国主义教育的标配动作和保留节目,此举带动了民风好转,促进了乡村文明。

“村民从不理解而嘲笑,到主动观摩国旗受教育;观摩的人群从最初的庄邻、战友,到现在的大中小学生、镇村干部、退役老兵、民兵骨干、党团员志愿者、仪征市区和扬州市区居民、退役军人、在校老师及学生,村民们已完全接受了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新集镇党委书记刘昌金介绍说:民兵书屋升国旗活动,现已经成为新集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一块主阵地;这种升旗仪式将爱国主义和国防观念,融入到了村民血脉中,流淌在群众的身体里,成为全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金字招牌;姜士明也由此获评“仪征好人”“扬州市最美抗疫先锋”,成为新集镇退役军人开展爱国拥军的一面旗帜,引领仪征市双拥共建航向。

退役后的姜士明,“不忘入伍初心,牢记入党使命”,一腔热血为村民。只要村民有需求,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村民解忧排难。他创建的金属加工厂成了村民维修的小车间。有段时间村里治安受到一个村霸影响,村民不敢外出。姜士明身正不怕影邪,用瘦弱的身躯,挑战村霸,最终在其犯罪的现场,将其扭送到当地派出所。该村霸后来被法院判刑入监狱,乡村百姓重获安宁。村民张子祥因儿子重度残疾,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姜士明获悉后,主动结对帮扶,逢年过节带着生活用品慰问,经常上门帮助老人做些家务。村民王勇患了白血病,姜士明得知后,不仅捐了身上仅有的350元,而且冒雨外出求援,一个上午就为王勇筹集到4000余元,送到王勇妻子手中。姜士明还从自己做工微薄的收入中,每年自费购买物资慰问联盟村、新集镇周边五保户、重残重病村民、退役老兵、抗美援朝老兵、革命烈士周在才母亲等,坚持每年迎老兵送新兵,奉送自购和专门订制的纪念品等。今年1月19日上午,他自购水果、牛奶等营养品,专程到扬州第二军干休所,慰问革命老兵,倾心学习老前辈奉献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2018年12月姜士明在走村串巷时发现,村民们空余时间沉湎于打牌赌博,有的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由此他萌生办“民兵书屋”的念头。他说干就干,2019年8月1日民兵书屋对外开张,他将自己收集的4000多本书籍拿出来,与村民们共同分享,消除村民知识的贫困点,得到全镇村民的好评。目前,书屋经过6次扩建,面积已达120余平方,收藏各类图书6000余册,举办各类活动220余场次,参观学习人员已达13800余人次,还新建了配套的卫生间、新建升旗小广场、立起新旗杆,今年书屋内又开辟“国防知识学习园地”、退役军人荣誉室、6组双拥展柜,组建了“民兵书屋影院”等等。他由此被推荐为仪征市优秀退役军人代表,他家也先后被表彰为扬州市文明家庭、仪征市文明家庭、仪征市(情系国防类)最美家庭,他个人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百佳优秀法律明白人、扬州市最美抗疫先锋、扬州市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仪征好人、仪征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等。

李臣星:传承红色文化

“这张纸条是1943年2月13日边区群众往返的路条;这件文物藏品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栗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签发的烈士亲属优待证……”今年3月9日上午,江苏省红色文化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仪征化纤红色文化艺术馆馆长、退役老兵李臣星正在仪征市首家“初心驿站”,向前来接受国防教育的育才小学、仪化三小100多名青少年,介绍有关新四军月塘地下交通站的珍贵革命文物陈列品。

江苏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正式发布后,仪征市新四军月塘地下交通站成功入选,成为仪征市退役军人红色宣讲团的教育基地。仪征市月塘镇原文化站站长、当地党史“土专家”黄立志谈及此事,无不欣慰地说,退役军人李臣星功不可没!

2019年1月9日,江淮大地,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仪征市刘集镇古井村仓房组的村道上,退役士兵、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职工、仪征“红馆”馆长李臣星,正带着慰问品和“红馆”征集手印设施,看望一等功臣、战斗英雄、革命烈士周在才亲属,记录周在才尚存影像资料,固化他保家卫国的史料,让后人永远铭记烈士伟绩,以告慰周在才两上疆场、为国捐躯的英灵。

今年42岁的李臣星,是江苏乃至全国红色文化收藏界的一名新秀。他在“铭记红色历史,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红色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在经典红色文化收藏服务于当今社区,服务于群众方面作出了不少实践和探索,付出了许多心血。

李臣星收藏的“路条”“借条”及使用过的“物件”,无声地宣传着我们党和人民军队遵守群众纪律、爱护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他为幸存的老红军、抗日老兵和老革命拓手印,留下红色记忆,固化红色基因,这一做法在扬州开创先例。

李臣星从党的十八大的红色记忆展,到学习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讲,从青丝到白发,在全省各地的教室、社区、博物馆、新时代中心、军营,用他的信仰、执着,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赓续革命血脉,为仪征市双拥创建贡献红色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