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杜立锋:硬装配遇上真功夫
张伟 季卫海
造船业是制造业一个鲜明的标识,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在产业的集群与布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三百六十行中,造船真是不容易,从冰冷的钢板装配到破浪前行的巨轮,中间的细致堆叠、精巧组合林林总总。数以千计个日日夜夜,笨重的变成了轻盈,冰冷的拥有了温度,成千上万块沉默的疙瘩,居然灵动起来。造船仿佛是一场生命的点化,化平凡为神奇。在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靖江工匠”杜立锋就从事着这样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也使他由普通员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能手,实现了由电焊工到装配工程师的“华丽转身”。
就像人们说“山不是一天堆就的”一样,船也是一块钢板一块钢板拼接而成的。拿建房来打比方,毛坯房大家都懂,“毛坯船”大概就是和毛坯房一个道理。杜立锋的分段制造部就是造着这个“毛坯船”。
造船吨级的步进,造船业重焕光彩,见证了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分段制造部的荣光,也承载着杜立锋个人成长的记忆。
1992年,杜立锋参加工作,做了一名电焊工。尽管在工业生产线上,这样的职业,又脏又累,并不引人注目,但杜立锋却从弧光频闪、火花四射的焊接中看到了神奇。每天上班就是一只电焊面罩、一把电焊钳外加几块小铁块,跟在师傅后面先从最简单的平角焊、立角焊学起,然后再到平对接、立对接、横对接,最后再到仰角焊、仰对接等。焊接也是一门技术活,掌握这门技术,需要师傅潜心教,也需要徒弟认真学。这时的杜立锋表现出了他坚韧的一面,师徒传承的过程中,师傅的一些小技巧、小秘密,杜立锋都牢牢地记在心里。他经常会放弃休息和用餐时间,想方设法围着师傅转,把关键的部分弄懂、弄明白。同事看到了场景的变化:“师傅干、徒弟看”变成了“徒弟干、师傅看”。
那个时候,厂里只有两台自动电弧焊机,手工焊接不拔尖,连摸的机会都没有。杜立锋迷上了自动焊接机,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和摸索,慢慢地,从一名普通电焊学徒工成长为能熟练进行全位置焊的焊接骨干,并顺理成章成了自动电弧焊机的操作员。这一进步让他顿悟:精、敬,才能让自己实现目标。
努力、机遇、成功,多重因素的累加,杜立锋担任了焊接组组长,成为一名管理者。更上层楼,岗位给予了他更大的舞台。在造万吨轮的时候,大家对于施工工艺、工艺流程等一系列的内容不甚了了,只是凭一些经验组织生产,结果电焊好的产品抗拉、冷弯、冲击都不能过关。杜立锋不断地摸索,调节电流、焊接参数、选用合适的焊条等等,最终解决了难题,受到ABS船只监造公司中国区代表的好评。
杜立锋和船厂是共同成长的。当他成为船厂电焊的翘楚时,船厂也造32万吨的VLCC大油轮了。
VLCC算得上是油轮中的巨无霸,船长390米,比航空母舰都大。在这条船上,首次使用肋板拉入法的制造工艺。这样的装配技能,只有上海长兴造船厂有这个能力。光这一点,长兴造船厂就投资了200多万元的设备。民营企业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资。杜立锋土法上马,根据那一套流程,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
然而,困难重重,几十块18米的钢板要一次装配,误差在1.5毫米。长兴用专业的器械拉,杜立锋就用气动的葫芦拉,后来改进用手扳葫芦拉,用3000~4000元钱就解决了问题。实践总能出真知,多想就能触类旁通。这之后,杜立锋又创新推出型材插入法。到目前为此,这还是新时代的首创。这么多年,船厂一共造了300多条油轮,用新型材插入法,规避了施工中的困难,保证了工艺实施,又节约了大量的电焊工作量、降低了施工的难度,节约了钢板、焊材。光人工一项就省下500万元,一艘油轮能够提高综合效益1000万元。这项创新获得泰州市首届十大先进操作法第一名。
从员工到组长到部门总管,杜立锋每一步都踏实地走过。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管理也要与之匹配。为了在工作中注入更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杜立锋参加了江苏省首届职业经理人培训。一同培训的还有无锡江阴、泰州泰兴等地的学员,全班40个学员里有39个经理,就他一个人是车间主任。以前,杜立峰接触到的是简单的生产管理,而在这样的培训中,他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这次培训,让他变得更加谦虚和努力。他拿出了当年当学徒的劲头,挑灯夜战、埋头苦学,硬是通过了笔试、面试和网试。拿到结业证书的有28人,杜立锋就是其中之一,“只要我足够努力,我也一样可以。”
学到了就用起来。他主管的分段制造这一块,年产量46万到50万吨。他通过工艺流程再造,流程得以优化,推广后道作业前道做,高空作业平地做,仓式作业敞开做。时间有序,空间分道。于是,原先每个车间320人,现在只要230人就能够做出同样的产品,省了大量的人工。从2012年到现在,制造成本没有上涨,工人的工资每年有10%的上涨,员工也有获得感。
得到了很多荣誉,获得过技能大师的奖牌,杜立峰“出道了”,他立志要带着工友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在船厂的支持下,他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批装焊技术人才及优秀管理人才,其中技师级人才达30多名、高级技工50多名,他们中不少已成为部门的中坚力量和后备人才,为公司和部门的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这一年,他带领分段制造部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改造,获评“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时代在进步,企业在进步,各类新技术新工艺也在进步。杜立锋努力地“赶着趟”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