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云报平台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十年磨一“健”

本报记者 丁彬彬 通讯员 常月梅

从屡战屡败到取得全国石油石化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燃气管网运行工金牌,江苏宿迁昆仑燃气公司应急抢修员马健用了10年时间。

1.7米出头的个子,皮肤黝黑,憨厚稳重,这是马健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个1991年出生的辽宁小伙,2013年7月入职宿迁昆仑燃气公司CNG加气母站,成为一名加气工。

2014年初,马健得知昆仑燃气要举办第二届燃气技能竞赛,看着身边的同事和老班长参赛得奖,马健心里种下了参赛的种子。同事们拿奖回来后,马健就积极向他们请教,学习站里的技术。这年底,马健又调到门站成为一名输配场站运行工。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2016年,马健终于有机会参加昆仑能源首届燃气输配场站运行工比赛,但因为自己完全没有参赛经验,心情非常紧张,导致整个比赛期间都在拉肚子,因精神状态不佳,总成绩只排到第12名,铩羽而归。

2018年,马健主动报名参加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举办的输气工竞赛,虽然最终也没能拿到奖牌,但他逐渐克服了精神紧张的问题,同时因为排名第6的理论成绩,让马健找到了“理论自信”。半月后,马健又参加了昆仑能源第二届燃气输配场站运行工比赛,因短时间内跨工种比赛,马健准备不够充分,只获得了优秀奖。

2019年,马健与同事们角逐代表公司参加江苏省“科信杯”燃气管网运行工比赛的参赛名额,虽然在选拔的第二轮就被淘汰,但是马健首次接触“调压器拆装”项目,扩宽了自己的技术视野。

三次参加比赛,三次没有获得奖牌,公司内部选拔又被淘汰,马健被冠上了“屡战屡败”的帽子。

为了摘帽,马健上班认真工作,下班刻苦钻研技术,2019年获得天然气江苏分公司第二届“十大工匠”称号。2020年调到维抢修中心之后,马健更是从细节上提升自己的技能操作水平,从工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明的“多功能喷漆字模”“操作规程二维码”,以及协助同事发明的“PE阀井放散阀固定装置”“调压器阀芯拆装工具”,在宿迁昆仑燃气公司得到了应用普及。

同年,马健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组织的燃气储运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铜牌。然而,这一年,宿迁昆仑燃气公司在集团公司及天然气销售公司组织的技能竞赛中,共获得“一金两银五铜”的好成绩,马健还是没有完全摘掉“屡战屡败”的帽子。

2022年,马健和同事一起参加了天然气销售公司燃气管网运行工竞赛。准备期间,他回顾自己的历次比赛经历,总结经验。为了克服紧张情绪,防止自己拉肚子,马健每天吃蒙脱石散,赛前喝葡萄糖补充体力。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队友和教练,逐渐在脑海中建立并完善答案的“思维导图”,并在训练期间,勤于动脑思考,扎实训练基本功,克服自身手小的不利条件,自创“江苏操作方法”,获得裁判认可,荣获竞赛银牌,拿到参加第四届全国石油石化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通行证。

今年4月下旬,马健和同事们代表集团公司参加全国大赛,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马健说:“国赛只靠努力和抓细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充足的准备,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马健知道自己是操作工,没有管理经验,所以在“城镇燃气管网系统异常工况分析和处置”项目中,就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把从教练和同事处请教来的问题答案,形成“答题模板”,利用“思维导图”烂熟于心;晚上睡觉之前,就静下心来,在脑子里进行非实物模拟操作,手脑并用,配合白天实操,最终形成肌肉记忆。

赛场上的“意外”不可避免。马健在“钢制管道管线位置、防腐层破损点检测及修复”项目比赛中,在寻找破损点时,来回寻找了3次都没找到探点,他有些心慌,突然想起赛前去大国工匠刘丽工作室参观时,刘工说的“去掉功利心,做好眼前事”。马健深呼吸五口气,稳住心神,抗住压力,终于完成了该项比赛。在后续的调压器项目中,他专注操作,稳定发挥零失误,终于获得了第四届全国石油石化专业职业技能竞赛金牌,彻底摘掉了“屡战屡败”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