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传承劳模精神深耕精雕细琢的“瓷器活”

    本文字数:2908

“劳模创新工作室”研讨

马丙军领衔工作室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新电工匠”课堂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共识,“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在82年的发展历程中,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新电人,走过了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历程,迎来了改制后辉煌的跨越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火力发电厂。

精神传承,血脉赓续。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电人深耕精雕细琢的“瓷器活”,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扎实推动企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有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过硬的技术力量,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这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该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1月,主要成员为公司历年市劳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该工作室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技术攻关、技能传承等方面优势,带动更多职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为公司安全生产、技能创新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群英汇聚 一年拿下多项专利

劳模创新工作室聚集了新电公司各部门、各环节的技术骨干。领头人为马丙军,成员包括张长玉、包长军、韩培方、王培成、卢华、李建荣以及相应的项目团队成员。自创建以来,该工作室立足技术攻关和技能传承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着力思想创新、机制创新、岗位创新、技术创新和技能创新,硕果累累。工作室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引导新电企业上下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争当创新标兵,以富有新电特色的创新实践,不断展现新时代新电员工风采。

“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团队独立研发、自主创新,其中‘一种湿式捞渣机上槽体内部断链在线抢修装置’为锅炉专业结合生产实际,自主设计的捞渣机维修技术领域专利,实现在便捷快速进行设备维修的同时,极大降低作业危险性,具有非常实用的推广应用价值。”在主创人新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设备管理部主任马丙军的带领下,2022年以来,创新工作室各团队共申报获批实用新型专利5项。

在2022年江苏省国信集团举办的首届创新大赛中,该工作室推送的创新成果——“一种发电厂节能型输灰控制系统的研发”项目,以思路新颖、成效显著、推广价值高的创新特点,一路勇猛过关,荣获技能创新二等奖的好成绩。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的多项创新项目为电厂一线生产解决了诸多难题。据了解,“#1炉电除尘输灰控制系统升级优化改造”完成后已为公司创造节能效益100多万元。“#1炉捞渣机析水改造”完成后,通过析水装置与铸石板相结合,能使析水效果互补,更好地降低煤渣的含水量(含水率25%),满足设备的要求,达到减少环保污染的目的。“#15机组发变组保护装置改造”实施完成,彻底解决装置超期服役问题,避免因装置故障影响发变组保护动作,造成电气主设备损坏或#15机组被迫停机情况的发生,提高公司330MW机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劳模领衔 各项制度不断完善

马丙军是连云港市劳动模范,多年来从事锅炉检修、设备管理、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他有着各种专业组长、评审专家、公司招标技术副组长等丰富经历,经常在项目中承担甲、乙、丙方等不同角色,熟悉监督和保障体系流程,熟悉安全环保管理和电力工程相关标准,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拥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现场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突出。这些年里,他解决了公司安全生产领域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隐患难题,是公司检修专业领军人、锅炉专业排头兵。

马丙军领衔工作室以来,始终用心谋划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对待棘手的攻关课题,会在第一时间会同团队成员研究解决办法,整个团队也因为他平时对待工作的敬业、执着、一丝不苟而逐渐壮大。

现在,工作室的各项制度已经越来越完善。

学习制度上,工作室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为技改攻关、技术创新做好知识积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参加各种技术交流活动,包括厂家、专业机构的培训,各种领先技术前沿、领先设备前沿的推介活动,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生产现场状况,积极学习、虚心请教,消除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短板,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创新项目管理制度方面,以发电设备安全生产为基础,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节能降耗、提高机组效率为重点,立足“以创而论,以新为行”为立意进行项目立项。创新项目实行立项管理,依据日常缺陷分析、机组检修过程、安全节能检查等发现的技术难题、质量安全隐患、能源消耗大的工艺流程等,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感悟,在创新交流会上,成员开展讨论、分析、创新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将有创新价值的项目列成计划表,通过开展电话调研、实地考察、可研分析等手段,确定最终工作室创新项目,进行项目立项报审工作。确定的创新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从项目的选题、申报、可研、论证、立项、招投标、合同管理、竣工验收到决算进行全过程管理。创新项目确定负责人后,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创新项目实施完成后,必须进行项目验收评价工作,编制后评价报告,对项目实施以后实现的成果效益及推广价值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创新成果转化制度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释放职工创造潜能,发挥工作室技术带头人引领作用,把创新工作室的成果作为公司品牌项目,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无私传授 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开展“传、帮、带”活动,积极发挥团队成员自身优势,注重发挥“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工艺、管理方法传授活动,理论指导结合实践传授,发现和推进新人培养,使新人通过学习,快速提高分析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室每年至少发现和培养新人1~2人,作为工作室后备人才列入人才库,为工作室技术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保持工作室可持续性发展前行。

创新工作室组织团队成员的各专业技术技能专家通过公开授课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工作室团队成员陈刚是“新电工匠”,利用103A、1504A修为载体,为检修人员讲解汽轮机汽缸、转子、叶片、隔板、密封瓦、盘车装置、超速装置等部件构造和工作原理,介绍了汽轮机检修的工艺过程和重点检修项目,并对汽机存在的振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汽机静转子讲解过程中,他对油膜压力、汽封工作模式进行了原理讲解,对汽轮机存在的轴振、水蚀、真空下降等现场生产实际问题给出了专业解释,使得检修员工对汽机设备构造、运行工况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借助检修视角培训,引导青年员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技能,增强青年员工对主设备结构细节的掌握,推动青年员工由了解书本知识向实际生产运用过渡,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

正是这样一次次的现场培训,工作室的技术专家用创新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作为培训教材,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方法和原理进行概括,实现经验和知识传授途径创新,展现了“一批人带动一批人”的团队魅力,形成“蝴蝶效应”,推动职工队伍的创新素质不断提升。

一年多来,劳模创新工作室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各行专家在这里将工作经验转化为发明创新,多名新人通过“传、帮、带”完成了快速成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工作室主要是应用型创新,未来我们将成立领导小组,在发明型创新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奖励机制,营造一流的创新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助推新电公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马丙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