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冲床机台上的“定海神针”

本报通讯员 薛斌

    本文字数:1125


[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工会十五大部署要求,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工会十八大胜利召开,即日起本报开设“团结奋斗开新局喜迎工会十八大——县域劳动者风采”专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结凝聚广大职工奋进新征程,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在张家港市易华润东新材料有限公司冲检车间,提起“罗云秋”的名字,工人们的眼神里除了佩服还有尊敬。在他们眼里,罗云秋是师傅,是老大姐,更是冲床机台上的“定海神针”。

罗云秋是一名70后,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诸多荣誉,其实是罗云秋执着坚守、奋发有为的写照。

2001年,在家务农8年的罗云秋,为了给两个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从四川山区来到张家港易华润东材料,成为一名车间流水线的操作工。深耕工厂车间20余年,她个人的成长和奋斗,犹如一条小溪汇入了张家港60年踔厉奋发的大河中。

罗云秋深感本领恐慌,进入车间不到3个月,就主动拜师傅,她相信:只有把技术牢牢掌握在手里,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带着这种信念,她刻苦学习技术,仅仅1个星期后就能独立操作,不到1年技术就达到老员工的水准,在冲床操作、机器检修、模具改良等方面都迅速蜕变成了一名行家里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产业工人队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最核心的元素,它的素质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产业转型升级的成败。与张家港很多生产型企业的经营者一样,作为2013年刚刚被提拔为冲床车间主任的罗云秋来说,她深感人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已渐渐消退,只有把工友们的技术带起来,在技改上发力,在技能上提升,企业的产品才有竞争力。于是,她从一名老技工化身为一名“老师傅”,主动挑起带徒弟的责任,新进冲压车间的员工,技能培训她亲自抓。带教4年的时间里,她不仅教新员工技术,还用无声的行动,把勤劳、执着、敬业、奉献的职业修养传给了每一位新员工,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娴熟、品德优良的高素质员工。与此同时,她受聘担任经开区(杨舍镇)“金牌蓝领”赋能计划的讲师,将自己在冲压领域的先进工作经验分享给其他企业,千余名工人成了她的“云上学徒”。

一分耕耘,就会带来一分收获。2021年,得益于车间工作整体素质的提升,易华公司产品的质量等级品率标准达到了99.6%,罗云秋和班组生产的PVC地砖出口到世界各地,从没有因为质量和延误交货期受到投诉。

罗云秋说:“20年前,张家港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从农民变成了工人,也有幸成为一名‘新张家港人’,承接着90年代的辉煌,成为新世纪张家港的建设者。新时代赋予我们产业工人新的使命,那就是以技能的提升和创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推动港城创新转型,做出一名产业工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