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生命逐光,照亮远方
——读《所见微尘,皆因有光》
刘学正
本文字数:1281
倘若将一个人看作一株植物,那么其生命的历程,便是一场浩荡的逐光之旅。梦想的种子深扎泥土,而后在阳光的照耀中萌芽、成长、茁壮、参天……《所见微尘,皆因有光》一书,收录了《北京文学》杂志刊载过的代表性散文作品,毕淑敏、刘醒龙、梁衡等14位中国当代作家化笔墨为光,用明亮色彩传递人生真味,生命的感慨、亲情的温暖、思想的花火皆跃然纸上。
书中有温厚的人生忠告。毕淑敏在《一念三千里》中指出,念头之间,或达天堂或堕地狱,好的念头如一个浮力优等的筏,在脑海中辗转腾挪无惧风浪。她告诫人们,“让念头刹车转弯,让念头褪色重染,让念头从容消遁,让念头春风又生……把好念头变成好行动,让好念头层出不穷落地开花,乃是人生要务。”在张秀超的《谁能够让你站起来》中,哥哥经历丧子之痛后,逐渐认识到了生活的真相,在告别中寻找到了活下去的力量。“灾难,降临在那么多家庭,那看上去如草如蚁的平凡的人们,都把那灾难踩在脚下,往前赶路了。”作者不由感慨,“生命的顶峰是对生命本身的理解!”
书中有对亲情的眷恋。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完全是蘸着自己的血泪写就的,是一首没有分行的深情的长诗。“山坡上,一堆新土正散发着千万年深蕴而生发的大地芬芳。父亲没有挣扎,也没有不挣扎。不知何处迸发出来的力量,将父亲从我的怀抱里带走。”字里行间,展示的是对故乡、亲情的无尽追思和眷恋,如涓涓暖流穿透人心。苗秀侠的《去颍西湖》,读来叫人心疼,女儿的夭折几乎击溃了一个母亲,“萱萱睡在小小的木盒里,枕着颍西湖水波的轻漾,开始她另一个世界的时光。”拼尽全力,而终未成愿的母亲,只能“把大把的眼泪,攥成坚硬的干冰模样,抛洒在来来回回颍西湖的行走里,让路途变得清洁,让现世回归到当年的明朗。”
书中有礼赞生命的篇章。梁衡的《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描写了清代船政大臣沈葆桢手植古榕树的前生今世,“正当它伸到一半时却在空中齐齐折断,突兀地停在半空,枝上垂挂的气根随风舞动,像是一个长须老人在与钟楼隔空呼唤。”壮士断腕后,“沈公榕”迎来华丽再生,“满山的榕树攀山附石,层层叠叠,绿云压城。气根从天而降,密如天幕,有的竟穿透石块,石上生根,直如弦,挺如柱。”陈启文的《时空中的一个坐标》,讲述了被囚于兵马司土牢的文天祥,“一个囚徒,戴着沉重的枷锁和脚镣手铐被狱卒呼来喝去,还要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酷刑的折磨,哪怕一个铁打的汉子,也经受不住这炼狱般的痛苦”,然而不可一世的忽必烈最终无法战胜这个手无寸铁的南宋士人,“纵使改朝换代风水流转,在一座京都的骨骼和经络之间都不能缺少这样一个灵魂,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也从此成为一个灵魂的坐标。”
“散文的生命力,取决于文本本身是否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绝不能无病呻吟或人云亦云、言之无物。”在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看来,优秀的散文,能在为读者带来阅读愉悦的同时,启迪心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一篇篇风格迥异,却又同样厚重的散文,上接历史人文,下连市井烟火,读来颇有意味。《所见微尘,皆因有光》,生命逐光,绝非仅是为了自身成长,而是要拥抱光,并成为光的一部分,照亮更深、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