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石家河遗址,长江中游文明在这里持续演进2000年
□ 张洁茹
本文字数:2300
1954年,沉睡数千年的石家河遗址因一项水利工程修建得以重见天日。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更早的城址、数以万计的陶塑、标志着史前玉作巅峰的精美玉器,一次次惊艳亮相。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址的神秘面纱,正在不断被世人揭开。
3月26日上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做客“南博讲坛”,以《石家河与中华文明》为题,围绕石家河遗址的多项重大考古发现,揭秘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位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古城遗址
城址
长江中游同时期最大,规模与良渚古城相当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4年,是长江中游地区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在距今5900年至3800年间,远古先民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实证。
1992年石家河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大型史前城址石家河古城被揭露,当时探明面积为120万平方米。此后的30年间,对于石家河古城遗址的研究从未中断。
202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天门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借助地球科学、测绘、水利等多学科力量,再次对石家河古城展开了全面、系统勘察。
讲座现场,方勤跟观众分享了此次考古的最新成果:新探明的石家河古城城址由护城河、外郭城构成,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为长江中游同时期最大的古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规模相当。
同时,考古队还新发现了古城的水利系统,首次确认内城河流、水门、拦水坝、小型水库等古城水利设施。5000多年前的石家河古人通过这一水利系统,便可实现防洪蓄水、引水入城,满足生活和农业灌溉等生产用水需求。
“城市是文明最重要的指标,如此规模宏大的城市的发现,以及它较高水平的治理水和管理水的能力,说明了距今5000年前的长江中游地区已经产生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方勤说。
近70年的考古研究,逐步勾勒出石家河遗址的时空框架。方勤介绍,石家河遗址的演变过程可分为谭家岭城时期、石家河城时期、肖家屋脊时期三个时期,跨度为距今5900年至3800年。
这段时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石家河遗址在中华文明尤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做客“南博讲坛”
陶器
5000年前的“渔舟唱晚”,浪漫瑰丽
每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都伴随着珍贵艺术品的出土,石家河遗址也不例外。考古证实,石家河人在距今6000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除了生活用具,也开始出现陶塑等艺术作品。
出土于石家河遗址的陶塑,以其数量庞大和造型丰富在我国史前文化中独树一帜。目前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陶塑以上万件计,涵盖陶人和小动物,质地为泥质红陶,多为手工捏制,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讲座中,方勤特别展示了几组陶塑。首先是动物造型的小型陶塑,包括鸡、狗、羊、猪、象、鹰、猴、貘、龟等多种形象。
其中有一只陶鹰属于此次考古的新发现,从外观上看,鹰嘴凸出,嘴巴下勾,两眼凸起,显得炯炯有神。
另一组则是出土陶俑。可以看见,这些陶俑姿态各异,高约10厘米。有的头戴半月形帽,有的双手抱鱼,有的作舞蹈姿态,还有的双膝跪坐。
方勤将这一画面称作“渔舟唱晚”。在他看来,这些来自5000多年前的文化艺术作品,充满美感,极富创意,体现了石家河史前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力与审美情趣。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反映在这些陶塑品上,更彰显了一种楚地文化所特有的浪漫瑰丽。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陶塑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陶鹰
位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古城遗址
玉器
流布“早期中国”,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
除了规模宏大的史前城址、数量惊人的陶器和陶塑,在石家河出土的精美玉器同样吸引了不少公众的眼球。从石中分化出来的玉,被加工成玉器,成为承载新石器时代石家河先民对“物精崇拜”(动物精灵崇拜)的重要载体。
石家河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勾连图案和复杂的透雕和细如针尖的钻孔,其普遍使用了圆雕、透雕、减地阳刻工艺、浅浮雕线刻工艺,类型丰富,形态优美,有栩栩如生的玉虎、有纹理细腻的玉佩、还有造型奇特的连体双人头像……
方勤用“惊艳”这两个字形容这些出土的玉器。他说:“技术娴熟,太过精美,令人惊艳。很多人都以为是商周时期出土的,不敢相信是出自这里。”这批玉器的发现,也标志着史前玉作巅峰的出现。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素有“中华第一凤”之称的玉凤就是从石家河遗址出土的一件史前文物。这件距今4000年左右的玉凤形体稍小,团身直径只有4.7厘米,纹饰采用减地阳刻技法,表现出高超的玉作水平,也被认为是凤文化的重要源头。
在石家河出土玉器中,还有撞脸三星堆的神人头像。这枚玉人像出土于谭家岭,头戴平顶冠,眼目凸出,口含獠牙,鼻似鹰勾,这种纵目、阔耳、獠牙的特征,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中也有所体现。
“设计这样的形象,其实传达了古人传统的观念,给人赋予了神格化的力量。眼睛凸起,是千里眼;耳朵很大,是顺风耳;鼻子隆起,嗅觉灵敏。”方勤说,纵目、獠牙、鹰钩鼻,这些都为后来国家文明时期神权人物和巫师的形象所继承,比如三星堆文化。他说:“由于材质的原因,三星堆采用青铜铸造,造型能够做得更夸张。”
除了造型精美、寓意深远,这些玉器还见证了石家河文化与同时期的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的交流沟通,是文化上“早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石峁遗址和石家河遗址直线距离超过900公里,但在双方核心范围内均发现了属于对方的代表性玉器。一方面,在后石家河文化腹地发现了“石峁类”牙璋。另一方面,在石峁文化的核心聚落石峁遗址也发现了后石家河文化的代表性玉器玉虎和玉鹰。
事实上,包括神人头像在内,龙、凤、鹰、蝉等造型,在后世商周玉器中都有出现,且风格也可以说是同出一源。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
1955年在罗家柏岭遗址点出土的一枚玉凤造型精美,被誉为“中华第一凤”,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