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温暖人心的北京书写
——读《燕都百记》
本文字数:1618
王彪
“一直觉得前门这一片,最美的地方在前门楼子,最美的时候在黄昏。”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的散文新著《燕都百记》从前门楼子开始写起。我上下班从这里走过了不知多少次,每次在黄昏里经过城楼,那种身在京城的感触就悄然泛动。我已将这美好的印象转化为深挚的热爱。《燕都百记》正是一本展现对老北京热爱与怀想的书。
我怀着对北京的热爱读完这本书,读得很慢,每读完一篇都要回味一番,一边在地图上查找出书中的地点,一边回想我在其中一些地方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总是既生活在现在,又生活在过去。借助肖复兴的讲述,我对那些具名的胡同、故居、大院和街道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它们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承载着北京的厚重和永恒。
《燕都百记》将近十二万字,记述了肖复兴先生七十多年里生活、盘桓、流连的一百处地点。漫笔所及以前门地区为中心,以南城一带为主。他一次次重返回忆的小路,寻访往事、故人和旧景,向岁月剥蚀的遗迹轻声召唤,在拆除或残破的故地良久驻足,捡拾流逝光阴里依稀的余温。白描的手法、朴实的叙述、温情的笔触后面,站着一位深情的北京老人。多年来,他已写出《蓝调城南》《我们的老院》《八大胡同捌章》《天坛六十记》《北京人》等一大批关于北京的著作。
久居京城的文化人自觉承担起书写北京的责任。这成为前赴后继、薪火传承的文学传统。很多文化大家都为北京留下了怀想和赞美的文字,比如鲁迅、林语堂、郁达夫、梁实秋、老舍、孙犁、汪曾祺等等。这些名字像北京的胡同那样多,这个名单拉出来,像长城一样长。
肖复兴当然也名列其中。《燕都百记》是他关于北京书写的最新成果。他在序言中向陈宗蕃、张裁江、李家瑞和侯仁之四位先生致敬。他沿着前辈的足迹,记录京城历史沿革和地理变迁,在亲历的时代段落上潜心营造,留下一部速写式的私家老北京断代史,给人一种运笔老道出新意、文章淳厚意味长的体悟。
《燕都百记》写的一百处地点闪烁在肖复兴的回忆中,那既是繁花,也是繁星。我跟着他的脚步,走近依然留存或者早已消失的文化符号现场,去闻嗅岁月的幽香,去仰望不熄的光亮。
很多人从肖先生的人生中经过了,他怀想他们时总带着一丝如雾如烟的惆怅。其中有雪芳、连家大姐、麦素僧,她们如同晶莹的露珠,从低垂的叶片上晃动一下就消失了踪影;有叶圣陶、孙道临,他们分别为作者留下一墙茂盛的爬山虎和一个挥手道别的身影,从此绿意永存、时光定格;有黄德智和他的母亲、在崇文门菜市场卖糖炒栗子的北大荒旧识、副食品店的女售货员,他们和作者有着或深或浅的交情,一错身,场景转换,很多年就过去了;还有林海音、陈宗蕃,他们将老北京深广的旧时面貌、风物记述下来,吸引着人们去感怀、探访。还有更多人。他们在这本书中又回到了当年,带着自己的故事,重新站立在老北京不同的地点上、站在缓缓流淌的远去的时光里。
所有怀念,都是爱的表达。正如冯骥才在一篇文章里所说:“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强大,正是来自这个城市的人对它的爱。这种爱源于自信。而最深层的自信来自它独有的不可取代的人文和对这种人文的理解。”《燕都百记》正是肖复兴带着对北京人文的热爱和对北京人文的深刻理解写成的,文章短小精悍,却纸短情长。
近日,读到肖复兴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散文《癸卯岁始春》,或许正是他对《燕都百记》等作品写作的内心独白。这是他重读孙犁先生作品《菜花》的感悟。论及大文章、小文章,孙先生写到菜花:“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写成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这些话给了肖复兴“一点儿底气”。
肖复兴在文章中写道:“癸卯年,我依然会力所能及地接着写一些散文,依然不会是什么宏伟的大文章,不过只是一些像菜花一样小小不然的小文章。”“只要多少能够温暖一下我们彼此,就好。”这是写给读者的,也是写给他自己的。他书写北京的散文,长短不论,却总能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