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中交河海:立足岗位接续奋斗,用心用情推动改革
本文字数:1588
在施工现场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
中交河海工程有限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部署要求,开展“123”工程,即:完善一个体系,夯实改革基础;依托两项业务,拓展改革载体;突出三项保障,激发改革动能,形成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整体合力。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夯实改革基础
公司在岗职工143人,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1人,中级职称68人,硕士研究生8人。但目前,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年轻干部培养滞后、人才成长机制不健全仍然在制约着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为此,公司结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求,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建设五大体系完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选拔任用、素质培养、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项干部工作体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设置H型职业发展通道,不断拓宽试验、机电、安全等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渠道,全方位打通人才成长通道。
构建素质提升模型。将青年员工纳入青年后备人才库,划分职业规划培训、导师制、师徒制、轮岗交流、实践磨炼五个单元,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充满活力的后备人才队伍。
依托两项业务,拓展改革载体
公司将产改融入业务工作,依托“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建立企业职工知识产权库”项目,充分推动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健全项目运行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创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等目标,制定日常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办法,以全面的运行机制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组织专业人员对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专利挖掘培训,同时根据新中标项目特点,协同项目部共同梳理施工内容,挖掘专利申报方向。
依托“河海夜校”“总工讲堂”,开展专业引领、自主学习、课题研究、专项培训等活动,让其成为人才施展能力的平台、技术攻关的阵地;建立组织保障、教学保障、师资保障的“三保障”长效机制,通过“轮换讲授”“案例分析”“集中探讨”等方式,科学合理指导产业工人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培养技能人才;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重视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特别是优秀青年,坚持将业务骨干发展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健全技能培养制度,通过“师徒制”,结对帮学“1+1”活动,通过以点带面、以老带新,锻造工匠型职工。
注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验证成果的性能和效果,着力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以成果转化成效驱动再创新,形成良好循环。在河海智库中建立知识产权库,并修订《科技成果评选及奖励办法》,通过激励机制推动既有专利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截至目前共申报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明专利1项。
突出三项保障,激发改革动能
突出思想引领,激发组织动能。确立党建工作思路,为各项目部构建起特色党建文化品牌,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中。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挖掘身边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收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职工事迹材料,充分发挥榜样模范力量,激发产业工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突出教育培训,激发争先动能。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工会、人事等部门职能作用,拓宽职工学习渠道,形成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合力。大力促进产学研共建共享,打造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泰兴项目部和公司总部财务资金部设置工学基地,吸纳了兰州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的实习生进入岗位实习,与河海大学校办企业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建立优质就业基地。
突出人文关怀,激发内生动力。近年来,公司全方位关爱产业工人的身心健康,切实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密切联系一线职工,拓宽为基层办实事的服务渠道。建立工会委员联系点制度,定期召开碰头会,切实解决各项目尤其是偏远项目职工的“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