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大隐“名士”乌龙潭
本文字数:1139
柏滨丰
“师傅,这树上涂的啥呀?”
“桐油,防腐。”
带孩子到乌龙潭公园放风,见书画楼前一棵新枝盎然的老树,主干滋滋冒油,像条腊肉曝晒于艳阳之下。园林师傅说这是棵紫薇树,少说也有四百多岁。上下打量,虽然很多侧枝已被修剪掉,但顶枝郁郁葱葱。饱经沧桑的主干青筋暴起、粗犷遒劲,颇有老当益壮的气场。不远处,还有一棵四百多年的桂花树,长势旺盛。两棵古树遥相呼应,配成一对继往开来的传世楹联。
传说三国时期,这处位于南京清凉山东麓的地方,有一潭方圆五公顷的泉水,名为芙蓉池。晋代,这里又出现四处泉眼,终年喷涌不息,引来四条乌龙环绕泉眼戏水,因此得名乌龙潭。
先不管乌龙是不是“乌龙”,这里历来人文荟萃却是不争的史实。
明代,作家谭元春对乌龙潭的迷恋,不亚于UP主们一度争相打卡北京环球影城的热衷。这位谭作家曾先后写下《游乌龙潭记》《再游乌龙潭记》《三游乌龙潭记》,用文字直播的方式,反复打卡同一名胜。“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翻开游记,读上只言片语,即可领略乌龙潭令古代文人念念不忘的魅力。
清代,曹雪芹一家境况最盛时,迁居江宁购置“大观园”。据说前至随家仓,后抵清凉山,其中就囊括了乌龙潭公园旧址。在这里,曹雪芹度过了过山车一般的童年,也正是基于这段人生经历,他在看遍悲欢离合、尝尽人情冷暖后,写出了旷世奇作《红楼梦》。
还有颜真卿、方苞、吴敬梓、袁枚、陶澍、魏源……沿着《乌龙潭畔群贤图》文化墙缓缓踱步,仿佛在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卷轴。千百年来,群贤毕至,这乌龙潭潭底,不知积淀下多少文坛佳话。
时至今日,乌龙潭几经水体整治,潭底清澈见底。水草曼妙婀娜,锦鲤悠闲灵动,天光云影共徘徊,令人不禁放慢脚步,凭栏俯瞰。书画楼附近,更是新辟出一方月季园,目前正逢花期,黄的、红的、粉的,美不胜收。放眼潭中,簇拥一隅的睡莲也还在花期,密匝匝铺陈开来的莲叶上,黑水鸡一家七口正优哉游哉。
沿着园内三公里健身步道迂回,妙香阁、放生庵、乌龙桥、颜鲁公祠、曹雪芹纪念馆……明清式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配以层次丰富的花草树木、古香古色的石桥廊榭,又一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利于休闲健身的天然氧吧。
主城的广州路沿线,医院、学校、政企单位密集,主干道常年川流不息。不管是匆匆而过、上班上学的本地居民,还是远道而来、求医问药的外地患者,大多人都不曾注意到,一墙之隔,还有个历史悠久、闹中取静的乌龙潭公园。这个方圆5公顷、在《石城山志》里“真不愧小西湖之也”的小公园,俨然一位“大隐隐于市”的低调名士,安静地独居闹市一隅,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