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中国发展的理性、韧性、确定性让世界吃了“定心丸”
本文字数:172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全国两会释放出一系列重要信息,让国际社会从中读出中国发展蕴含的理性、韧性和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了对华互利共赢合作的信心。
海外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治理风格稳健,增长目标适当,发展前景可期,让国际社会吃下了“定心丸”,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带来宝贵确定性。
中国治理定力提振全球市场信心
两会开幕前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海外分析人士认为这一预期目标合理务实,海外市场对此反应积极。
《华尔街日报》报道评论,中国政府强调结构性改善,而非快速增长,这样的基调和目标是理性的。
过去三年,在艰巨复杂条件下,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周期特点和实际需要,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既果断加大力度,又不搞“大水漫灌”、透支未来,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中国经济治理展现的冷静与定力,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评价说,中国经济治理之道和发展之路具有重要全球价值,不仅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也提振了全球市场信心,贡献了重要发展经验。
中国发展韧性夯实中外合作根基
中国经济之“韧”体现在稳步增长。近三年,中国经济实现了4.5%左右的年均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表明,中国将继续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不断夯实中外合作共赢的根基。
中国经济之“韧”体现在稳定物价。2022年全球通胀达到40多年来新高,而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涨2%,大幅低于欧美主要经济体。经合组织中国政策研究室主任玛吉特·莫尔纳认为,这归功于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中国经济之“韧”体现在稳中求进。“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
五年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7.9%,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仅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驱动外资企业“本地化”升级。
“中国经济韧性足、活力强,”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说,外资企业刚刚进入中国时,把中国看作“世界工厂”,随后逐步设立研发中心,不断提升在华产业链附加值。如今,中国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加速转型,推动外资企业新一轮“本地化”进程,使其努力提升产品和技术竞争力,形成了中外企业竞合、共进的局面。
中国开放意愿拉紧全球共赢纽带
中国经济在两会期间得到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其吸引力来自超大规模市场的基本面确定性,更来自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确定性。
推动外贸外资稳中提质,以更大开放促进经济融合。过去三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连年保持增长。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国际展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外资真切看到了中国信守开放承诺、与世界共赢的诚意和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带来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康宁大中国区总裁兼总经理刘之菲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充满期待:“中国持续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和标准,实现进一步制度创新,这对深耕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极具吸引力。”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更广合作凝聚发展力量。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一如既往支持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谈判,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阿根廷-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圣地亚哥·布斯特罗看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迈进新阶段。“保护主义让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多,而中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寻求建立互利关系,让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实现自身发展。”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