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学者呼吁:重视心理预警,补齐前端短板

    本文字数:1622

本报记者 陆夏彩君

“胡鑫宇在失踪100多天后尸体才被找到,引发了全国公众的极大关注,媒体也陆续报道出其失踪前的相关行动轨迹和一系列情绪表现。很遗憾的是,这些情况未能引起家人和学校老师的足够重视,最终酿成一场悲剧。”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工作委员会主任邓铸说:“与该个案一样,绝大部分青少年的自杀都是因为心理健康受损且未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有效处理,其在独自挣扎之后选择了放弃。”

在邓铸看来,绝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发展性问题,往往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有些孩子的长大过程外控性居多,这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甚至还会损害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其体验不到自我控制感和价值感,遇到困难也缺乏应对的力量,加之人际互动能力不足,也使得许多孩子不能积极地寻求帮助。

“就胡鑫宇这个案例来说,其失踪前有一系列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显示了他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从家庭到学校,这个预警系统是失灵的,至少媒体端未见到相关信息。”邓铸认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往往都会从情绪变化和言行举止方面有所表现,具有很多可识别的特征:

遭遇学业成绩下降或人际关系危机,或生活遇到很大困难;

持续的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活动兴趣丧失,出现饮食或睡眠障碍;

心事重重,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烦躁,又不与人交流;

厌学或拒绝上学,想逃避当前环境但又不能实现;

自我否定,无清晰努力方向,无意义感;

对遭遇的失败或他人的否定、拒绝极度敏感;

经常抱怨躯体痛疼,如胃痛、头痛等;

有自杀意念,脑子里常常充斥死亡信息,甚至收集相关信息等。

专家提醒,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出上述特点,家长要有所警觉。如果自己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未接受过相应的培训,则需要求助专业心理老师或医生。

他呼吁,要切实落实好幼儿园、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甚至要大力发展托育机构,在托育机构工作中展开正确的心育工作。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过一系列文件,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包括所有的中小学校都要配备专职的专业的心理老师,负责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全员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并进行心理预警,同时肩负起对其他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现在还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校未实际设置心理老师岗,舍不得为心理老师留出一个人事编制,这是相关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心理工作重要性的直接表现。

当前,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然而,孩子们却越来越不快乐。对于这一客观现象,专家也作了专业解答——心理发展包括心理健康,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由信息环境决定的,包括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以及其所处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氛围。很多孩子越来越不快乐,这除了学习压力过大以外,还与其自我价值感缺失,以及幼年期伙伴游戏偏少导致的伙伴交往能力不足等有关。我们的许多家长并未真正地接受过生命教育课程的学习,对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缺乏理解,错误地认为物质丰富就会带来精神富有。实际上,人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根本不是一回事,心理健康与物质富有几乎没有直接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呼吁,要在全社会加大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要利用学校、社区、社会团体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即开设“家长学堂”,从准备生育的准爸准妈们抓起,让他们了解个体生命全程所经历的身心变化,及其可能遇到的危机,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全的人格、自我的力量和生命价值感,让家长们知道如何帮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走路、学会伙伴交往、学会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呢?是长江中下游没有抗洪救灾的队伍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就是长江上游的雨量太大了。”邓铸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尽快补齐前端短板,做好家长培训,以及托育机构、幼儿园的师资培训,让全社会的公众都能关注生命成长的全程,共同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均合格的身心健康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